黄疸

黄疸是感受湿热疫毒,肝胆气机受阻,疏泄失常,胆液不循常道外溢所致的一类病证,以身黄、目黄、小便黄为主症,其中以目睛黄染尤为本病的主要特征。

本病与现代医学所论黄疸含义相同,临床上的肝细胞性黄疸、阻塞性黄疸、急慢性肝炎、肝硬化、胆囊炎、胆石症、溶血性黄疸、钩端螺旋体病及某些消化系统肿瘤等,凡出现黄疸者,均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。

【病因病机】

1.感受时邪

湿热之邪,由表及里,胆液外溢,浸淫肌肤,下渗膀胱,使身目小便俱黄,是谓阳黄。若湿热夹时邪疫毒,病势暴急,内陷心肝,侵入营血,乃为急黄重症。

2.饮食所伤

饥饱失常或嗜食肥甘醇酒,皆能损伤脾胃,湿浊内生,蕴而化热,湿热内蕴,熏蒸肝胆,胆液外泄,浸淫肌肤,亦发为阳黄。

3.脾胃虚寒

素体脾胃阳虚,或恣食生冷劳倦太过,或久病使脾阳受损,寒湿内生,阻滞中焦,胆液被阻,外溢肌肤,形成黄疸,是谓阴黄。

4.积聚日久不消

瘀血阻滞胆道,胆汁外溢而产生黄疸。

【辨证论治】

1.阳黄

(1)湿热兼表

(2)热重于湿

(3)湿重于热

2.急黄

3.阴黄

【其他疗法】

针灸疗法

【预防护理】

黄疸以目黄、身黄、尿黄为主症。萎黄多由气血亏虚所致,要注意鉴别,不可按黄疸施治。以目黄为主黄疸可出现于多种疾病,临床首当辨明阴阳方予施治。一般阳黄病程较短,阴黄病程较长,急黄为阳黄之重症,应及时救治。阳黄热盛于湿热易退,湿盛于热者应防其迁延转阴,缠绵难愈。黄疸治疗大法应为化湿邪,利小便,使邪有出路。即以祛湿、利湿为主要治法。黄疸消退之后,有时并不意味病情痊愈,仍需注意健脾疏肝等善后调理,以防残湿余热不清,或肝脾气血损伤不复,迁延不愈,引起反复或转成"臌胀","癥积"。萎黄多由气血亏虚所致,要注意鉴别,不可按黄疸施治。

参考书目:李佃贵主编.中医学.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03


黄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