豆蘖
名称
dried black soybean sprout
大豆卷、大豆蘖、黄卷、卷蘖、黄卷皮、豆蘖、豆黄卷、菽蘖
豆蘖的种植和炮制
来源
豆科大豆属植物大豆Glycine max (L.) Merr.的种子发芽后晒干而得。
性味
甘,平。
炮制
1.大豆黄卷:取黑大豆洗净,浸泡至外皮微皱,捞出,置竹箩内,上盖湿蒲包,每日淋水1~2次,促使发芽;至芽长1cm时,取出摊在内,先置有风处吹至半干(防止脱壳),再行晒干即成。
2.制大豆黄卷:取大豆黄卷置锅内,加入用淡竹叶、灯芯草煎成之药汁共煮,至药汁吸尽后,取出晒干(每大豆黄卷100斤,用淡竹叶20两,灯芯草10两)。
性状
种子椭圆形或肾形,稍扁,长0.7~1.4cm,宽5-8mm;表面灰黄色、黑褐色或紫褐色,光亮,有横向皱纹,一侧有长圆形种脐,长2~3mm。种皮常裂开、破碎或脱落。子叶黄色,肥厚,胚根细长,伸出种皮之外,弯曲,长0.5-1cm;质脆易断。也有少数未发芽的种子,种皮完整。气无,昧淡,有油腻感。以粒大饱满、有皱纹及短芽者为佳。
豆蘖的效果
功效
豆科大豆属植物大豆的种子发芽后晒干而得。 治湿温初起,湿热不化,汗少,胸痞,水肿胀满,小便不利,湿痹,筋挛,骨节烦疼。
经脉
主治
清解表邪,分利湿热。治湿温初起,湿热不化,汗少,胸痞,水肿胀满,小便不利,湿痹,筋挛,骨节烦疼。
- ①《本经》:主湿痹,筋挛,膝痛。
- ②《别录》:五藏(-作’五藏不足’),胃气结积,益气,止毒(一作’止痛’)。去黑皯,润泽皮毛。
- ③《食疗本草》:破妇人恶血。
- ④《纲目》:除胃中积热,消水病胀满。
- ⑤《中药志》:发表利湿。治湿热内蕴,汗少,小便不利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6~15g;或捣汁;或入散剂。
注意禁忌
《本草经集注》:恶五参、龙胆。得前胡,乌喙、杏仁、牡蛎良。杀乌头毒。
豆蘖的药方
- ①治水病,通身肿满,喘急,大小便涩:大豆黄卷(醋拌炒干),大黄(微煨去皮)各一两。捣罗为散。每服二钱匕,临卧时,煎葱、橘皮(葱白)汤调下,平明以利大肠为度。(《圣济总录》大豆散)
- ②治头风,湿痹,筋挛膝痛,胃中积热,大便结涩:大豆黄卷(炒)一升,酥半两。为末,食前温水服一匙,日二服。(《普济方》黄卷散)
- ③治周痹注,五脏留滞,胃中结聚,益气出毒,润皮毛,补肾气:大豆蘖一斤。炒香熟,为末。每服半钱,温酒调下,空心,加至一钱,日三服。(《宣明论方》)
- ④治小儿撮口及发噤:以初生时豆芽,烂研,以乳汁调与儿吃,或生研绞取汁,少许与服亦得。(《圣惠方》)
- ⑤ 治老人痰火,咳嗽频发,胸胁满闷,百节攻痛,形羸气弱,饮食少进 大豆黄卷一斤,晒干炒燥,为细末。每晚服一钱,黑枣泡汤调下。(《方脉正宗》)
- ⑥治阴痫慢惊,服湿热药太多,而却生热证.反为急惊;又治吐虫 大豆黄卷(晒干)、贯众、板蓝根,甘草(炙)各一两。上同为细末。每服半钱或一钱,白水煎,放冷服。甚者用药二钱,浆水入油数滴煎之。(《小儿卫生总微论方》)
- ⑦治黑痔、面(黑干)、润毛 大豆黄卷一升,炒令香为末。空心暖酒下一匙。(《普济方》)
【备注】
(1)用于湿温、暑湿初起,发热、恶寒、身重、胸闷、苔腻等症。豆卷为发表之轻剂,外可透发表邪、内可化除水湿,用于湿热兼有表症者,常与藿香、佩兰等配合应用。
(2)用于湿热内蕴、发热烦燥、胸闷不舒、身重体痛等症。豆卷善于通达宣利,用于湿温、暑湿等湿热病症,每与茯苓、滑石、黄芩等配合应用。
豆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