苦树皮
名称
苦皮子(《四川中药志》),山熊胆(《新医学》(3):26,1972),赶狗木(广西《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资料选编》)。
苦树皮的种植和炮制
来源
为苦木科植物苦木的树皮、根皮或茎木。
【原形态】
苦木,落叶灌木或小乔木,高7-10m。树皮灰黑色,幼枝发绿色,无毛,具明显的黄色皮孔。奇数羽状复叶互生,常集生于枝端,长20-30cm;小叶9-15,卵状披针形至阔卵形,长4-10cm,宽2-4cm,先端渐尖,基部阔楔形,两侧不对称,边缘具不整齐锯齿。二歧聚伞花序腋生,总花梗长达12cm,密被柔毛;花杂性,黄绿色;萼片4-5,卵形,被毛;花瓣4-5,倒卵形,比萼片长约2倍;雄蕊4-5,着生于4-5裂的花盘基部;雌花较雄花小,子房卵形,4-5室,花柱4-5,彼此相拥扭转,基部连合。核果倒卵形,肉质,蓝至红色,3-4个并生,基部具宿存花萼。花期4-5月,果期8-9月。
【生境分布】
- 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2400m以下的湿润而肥沃的山地、林缘、溪边、路旁等处。
- 资源分布:分布于黄河以南各地。
性味
苦;寒;小毒
性状
呈单卷状、槽状或长片状,长20-55cm,宽2-10cm,大多数已除去栓皮。未去栓皮的幼皮表面棕绿色,皮孔细小,淡棕色,稍突起;未去栓皮的老皮表面棕褐色,圆形皮孔纵向排列,中央下凹,四周突起,常附有白色地衣斑纹。内表面黄白色,平滑。质脆,易折断,折断面略粗糙,可见微细的纤维。气微,味苦。
苦树皮的效果
功效
为苦木科植物苦木的树皮、根皮或茎木。用于菌痢,胃肠炎,胆道感染,蛔虫病,急性化脓性感染,疥癣,湿疹,烧伤。
经脉
肝;脾经
主治
清热燥湿,解毒杀虫。治菌痢,胃肠炎,胆道感染,蛔虫病,急性化脓性感染,疥癣,湿疹,烧伤。
- ①《中国树木分类学》:泻湿热,杀蛔虫,治疥癣。
- ②《南宁市药物志》:’消炎解毒。治痧气及胃肠炎,肺炎,恶性疟疾。
- ③《四川中药志》:洗疮毒,治虫疮。
- ④广西《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资料选编》:清热解毒,消肿,止痛,去湿止痒。治毒蛇咬伤,烧伤,皮肤湿疹。
用法用量
- 内服:煎汤,3-9g;研末,每次1.5-3g;或浸酒。
- 外用:适量,煎水洗;或研末撒。
注意禁忌
孕妇忌服。
苦树皮的药方
治急性化脓性感染:苦木二份,金樱根一份。水煎三次,第一次煮沸二小时,第二、三次各煮沸一小时半,过滤并合并过滤,浓缩成膏。外敷。(《中草药通讯》(2):59,1972)
苦树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