针灸意外预防肾脏损伤
【概述】
针刺过误,伤及肾脏,《内经》中亦已提及,如《素问·刺禁论》云:"刺中肾,六日死,其动为嚏。";现代也有不少报道,或因针刺不当,或因药物穴位注射所致,有的虽经保守治疗痊愈,有的则作了肾切除,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。
【损伤原因】
针刺损伤的原因大致有下列几种。
一、穴位原因:肾为成对的实质性器官,正常情况下,肾在腹腔内腹膜的后方,位于脊柱两侧,其上极相当于第11或第12胸椎,下极则在第2或第3腰椎的平面,右肾低于左肾约1~2cm.男性成人肾平均长11.5cm,宽5.5cm,厚3~4cm,女性稍小于男性。肾脏在体表投影区,以左侧第11胸椎下缘为上界,第二腰椎下缘为下界(因第十二肋斜过左肾中部,故常以此为肾定位于标志)。两界之间距后正中线约3.5~10cm之间的范围皆是。呼吸时位置发生变动,但不超过一个椎体。肾脏隐蔽于腹膜后,前有腹腔脏器覆盖,针刺一般不可能从腹部刺中它,多于背部取穴治疗时误伤。
较易导致肾脏损伤的穴位为意舍、胃仓、肓门及志室。
可能损伤肾脏的穴位有胃俞、三焦俞、肾俞、气海俞等。
另外,当发生肾下垂时,则针刺大肠俞、关元俞不当,亦可能造成肾脏损伤。
二、操作原因:最常见的是不适当的深刺。针刺方向错误也是原因之一,上述可能损伤肾脏的穴位,均位于肾体表投影附近,当朝外、或外上、外下深刺时,较易刺中肾脏。其次,如操作轻柔,即使误中,也不致于造成较大损伤;但手法过重,或病人突然大幅度变更体位、剧咳等,则可加大裂口。
三、药物原因:穴位注射时,当注入药物浓度过高,刺激性过强,而注射针头又触及肾实质时,可以损伤肾脏,甚至引起坏死。
【临床表现】
因损伤的程度不同,症状有轻重之别。
一、轻症:系针尖仅及肾包膜或肾实质浅层轻微刺伤,局部小血管破裂。症状多不显,仅有轻度的肾区疼痛和显微镜下见到尿中有红细胞。
但有的患者,损伤较重,当时可不出现明显症状,但常于2~3周后,突然呈现继发性出血,应予注意。
二、重症:肾实质部分破裂或受到多处刺伤。腰部疼痛,且常扩散到肩部,有压痛,有时尚可扪及包块,腰肌强直。出血较多而出现肉眼可见的血尿,伤及肾蒂,出血更明显,失血过多,导致休克。肾破裂后,尿液可外渗,在肾周围形成肿块,血和尿液外渗,因感染而使体温增高,重者更可出现高热寒颤,及全身中毒症状。实验室检查,据血尿增减可以判断肾脏出血是进行性的还是停止,出血严重时,血红蛋白量下降而白细胞计数上升。X线检查和同位素扫描,都有助于确诊和判别损伤程度。
【预防方法】
一、掌握针刺深度和方向:在肾脏投影区域内的穴位如志室等针刺时,直刺以不超过1.5寸为宜。治疗腰肌软组织损伤,宜成45°角向脊柱方向斜刺,进针2~2.5寸,肾俞等肾投影区附近膀胱经内侧线上的经穴,不可向外斜刺,应直刺或斜刺向脊柱方向。
肾脏损伤多发生于小儿,因小儿的肾位置较低,肾周围筋膜发育不全。针刺时更要注意深度和方向。
二、细心体会手感:当毫针穿过腰背肌膜时,突然抵抗感消失,并有空落感,表明针尖已入肾囊。如触及肾表面,手下如有刺在胶布上面的感觉,此时不可再深刺。
三、慎作穴位注射:应选择刺激性小、浓度较低的药物,如浓度过高,宜稀释。推药前先回抽一下,如有血,应外退后再注入。
针刺前述穴位,病人最好取卧位,以防体位变动。针后患者如出现腰痛加剧,腰肌强直等症时,应及时作进一步检查观察。
【处理方法】
一、轻症:一般可自行愈合。宜绝对卧床休息3~4周。根据情况,给予镇痛和止血药物,亦可配合使用抗生素,以防止感染。在此期间,经常检查尿液,当尿内红细胞完全消失后,尚须继续卧床一周以上。
如损伤较重,出血较多者,也可先用保守疗法。在开始阶段、严密观察治疗,定时测血压、脉搏,每日测定红细胞数、血红蛋白、红细胞压积1~2次,观察血压尿变化直到肉眼血尿停止。
二、重症:一般要转外科用手术治疗。其指征为:损伤后伴发休克,经输血、输液无好转;明显的肉眼血尿,24~48h不见显著改善;肾周围包块继续增大,有感染体征者。手术包括肾缝合修补术、肾切除术等。
针灸意外预防肾脏损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