肝位于横膈之下,右胁之内。肝的生理特性是"体阴用阳"。"体阴",是指肝为阴脏而内藏阴血;"用阳",是指肝之阳气活泼好动,易升发,性刚强。由于肝具有刚强的特性,所以《黄帝内经》称肝为"将军之官"。

肝的生理功能

肝具有主疏泄和主藏血两方面的功能。

1.主疏泄

疏泄,即疏通畅达的意思。肝主疏泄,是指肝可以疏通、调节人体气的运动,从而使气的运动保持通畅。气的运动过程中医称之为"气机",因此调节气的运动也就是调节气机。人体各脏腑组织的生理活动,都有赖于气的正常运动;肝主疏泄,能够调畅气机,从而对各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。肝主疏泄调节气机的功能,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。

(1)促进血液运行和津液代谢

血液的运行和津液的代谢,都有赖于有关脏腑之气的推动作用,而脏腑之气的正常运行,又必须依靠肝气的疏通才能保持调畅。故肝的疏泄功能正常,是促进血液循环不息和津液代谢正常的必要条件。若肝失疏泄,气的运行失常,就可影响血液运行和津液代谢,出现相应的病变。如肝疏泄不及而气机郁结,血行不畅,可形成瘀血;或肝疏泄太过而升发无制,血随气逆,可出现吐血;或气机阻滞,水道不利,则产生痰饮、水肿等。

(2)协助脾胃消化

人体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,是由脾胃来完成的,而肝的疏泄功能对消化过程起着十分重要的协助作用。这种协助作用主要表现在,肝通过疏泄来调畅脾胃的气机运动,使脾气之升清与胃气之降浊得以协调配合,从而保证消化过程的正常进行;同时,由于胆汁来源于肝,是肝之余气积聚而成,贮存于胆,并排出于小肠而发挥其帮助消化的作用,而胆汁的正常分泌与排泄,与肝的疏泄功能有密切关系。如果肝失疏泄,影响到脾、胃、胆的气机,必会引起饮食的消化吸收障碍。若肝气侵犯脾胃,使脾胃气机升降失常,既可出现腹胀、腹痛、腹泻等脾气不升的病变,也可出现胃部胀痛、呕吐、嗳气等胃气不降的症状。若肝失疏泄,影响到胆汁的分泌与排泄,还可出现胁痛、黄疸、食欲不振等肝胆不和的症状。

(3)调畅情志活动

情志是指人的喜、怒、忧、思等心理活动。情志活动是精神活动的一部分,它固然属心所主管,同时也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。因为正常的情志活动有赖于血液的充足、气机的调畅,而肝能疏通气机,促进血行,使气血调和,这样人就可较好地协调自身的情志活动,表现出精神愉快、心情舒畅、乐观开朗等情绪反应;肝失疏泄,气机不调,便可导致情志活动的异常。如肝失疏泄而气机不畅,可表现为心情不舒、郁郁寡欢、多愁善虑、嗳气太息等肝气抑郁的证候;若肝气横逆而气郁化火,可表现为性情急躁、容易发怒、面红目赤、头胀头痛等肝气亢奋的证候。

(4)调理妇女月经

妇女的生理特点是以血为用,如行经耗血、妊娠血聚养胎、分娩出血等,都与血液的充盈及运行有着密切的关系。而肝主疏泄,调畅气机,使血脉流通,下注胞宫,对维持妇女月经、生育等特殊的生理活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,所以古人有"女子以肝为先天";的说法。如肝的疏泄功能失常,临床上可出现多种妇产科病症,如月经不调、痛经、闭经、不孕、不育等。

2.主藏血

肝主藏血,是指肝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。肝藏血的生理意义在于,肝血可以濡养自身,肝得血养则阴液充足,肝阴足则能制约肝阳而不致过亢:同时在调节血量的过程中,肝血能滋养全身组织器官以适应其生理活动的需要。

肝藏血的过程是一个血液出入于肝的过程。在生理状态下,人体各部分的血液量随着其生理活动的不同状态而有所不同。一般地说,安静状态下人体各器官血液的需要量较小,其有余的血液就回流入肝,贮藏起来。当人体在剧烈活动或情绪激动时,各器官血液的需要量就较大,此时肝就把所贮藏的血液输送出来,以满足机体生理活动的需要。在不同的生理活动中,各器官所需要的血量互有差异。因此,随着生理活动的变化,血液在各组织器官之间重新分配着,这种重新分配也与肝藏血的功能密切相关。也就是说,肝脏在贮藏血液的基础上,能根据机体生理活动的不同状态来调节各部分的血量,以适应不同生理活动的需要。

肝主藏血功能失常,可引起两方面的病变。一是藏血不足,也叫做肝血不足。由于肝血虚少,周身失养,可出现头昏、目眩、肢体乏力、妇女月经量少色淡或闭经等症状。二是藏血失职,也叫做肝不藏血。由于血液不能归藏于肝而妄行,可出现吐血、衄血、便血、妇女月经量多等症状,严重时可导致呕血不止,或崩漏下血量多等症。

肝与形体宫窍的关系

1.肝主筋

筋,是联结肌肉、骨骼和关节的一种组织。筋的收缩和弛张,维持着人体关节运动的屈伸或转侧。肝主筋,是指筋有赖于肝血的营养和肝阴的滋润,才能保持正常的功能。肝阴肝血充足,筋得其养,关节运动便灵活而有力。如果肝之阴血不足,血不养筋,可出现关节活动不利、手足震颤、肢体麻木或容易疲劳等症状。

2.肝开窍于目

目即眼睛,中医学也称"精明"。由于肝的经脉上连于目,肝之阴血营养于目,肝之疏泄调节于目,故目的视觉功能与肝密切相关,而肝的功能正常与否,也往往从目反映出来,所以说"肝开窍于目"。如肝阴肝血不足,可见两目干涩、视物模糊;肝失疏泄,肝火上炎,可见目赤肿痛、目睛生翳等。

另外,由于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,所以目不仅与肝有关,而且与其他脏腑都有内在的联系。如白睛属肺,因肺主气,故称白睛为气轮;黑睛属肝,因肝主风,故称黑睛为风轮;内、外眦属心,因心主血,故称内、外眦为血轮;上、下眼胞属脾,因脾主肉,故称上、下眼胞为肉轮;瞳孔属肾,因肾主水,故称瞳孔为水轮。以上合称"五轮"。

3.肝华在爪

爪即爪甲,包括手指甲和脚趾甲。中医学认为爪是筋延续在外的部分,故称"爪为筋之余"。爪与筋一样,也要依赖肝血的濡养,所以肝血的盈亏,往往可以影响爪甲的荣枯。如肝血充足,则爪甲坚韧明亮,红润而有光泽;若肝血不足,则爪甲软薄,甚至变形或脆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