耳草
名称
鲫鱼胆草、山过路蜈蚣、行路蜈蚣、节节花、鲫鱼草、苦胆草、节节白花、细叶假红兰、散血草、黑头草、荞糕草、野甘草
耳草的种植和炮制
来源
为茜草科植物耳草的全草。夏季采收,鲜用或晒干。
【原形态】
耳草,多年生草本,高30-100cm。茎近直立或平卧,小枝密被短粗毛,幼时近四棱柱形,老时圆往形,节上常生根,叶对生;叶柄长2.7mm,托叶膜质,被毛,合生成一短鞘,先端5-7裂成刚毛状;叶片近革质,披针形或椭圆形,长3-8cm,宽1-2.5cm,先端急尖或渐尖,基部楔形或微下延,上面平滑或粗糙,下面常被粉末状短毛,侧脉4-6对。聚伞花序密集成头状,腋生;无总花梗;苞片披针形,微小;花4数,近无梗;萼筒长1mm,被毛,裂片披针形,长1-1.2mm;花冠白色,长2.5-3mm,裂片长1.5-1.8mm,广展;雄蕊生于花冠筒喉部,花药伸出;柱头2裂。蒴果球形,直径1.2-1.5mm,熟时不裂。种子每室2-6颗,种皮有小窝孔。花期春未夏初。
【生境分布】
- 生态环境:生于草地、林缘和灌丛中。
- 资源分布:分布于华南和西南。
性味
苦;凉
性状
全草长25-50(-100)cm。根粗壮坚硬。茎圆柱形,直径约3mm,小枝稍具四棱,密被短毛,节稍膨大,有须根。叶对生,黄绿色,薄革质,微向内卷,展平后呈卵形或椭圆状披针形,长3-6cm,宽约1.5cm,先端渐尖,基部楔形,全缘,上面稍粗糙,下面被柔毛,脉凸出,侧脉3-6条;托叶2片,合成一短鞘状,先端裂成5-7条刚毛状刺,膜质,被柔毛。叶腋间常有残留聚伞花序或小果。气微,味极苦。 以叶多、色黄绿、具花果者为佳。
耳草的效果
功效
为茜草科植物耳草的全草。用于感冒发热,肺热咳嗽,喉痛,急性结膜炎,肠炎,痢疾;外用治蛇咬伤,跌打损伤,痈疮肿毒,乳腺炎,湿疹。
主治
清热解毒,凉血消肿。用于感冒发热,肺热咳嗽,喉痛,急性结膜炎,肠炎,痢疾;外用治蛇咬伤,跌打损伤,痈疮肿毒,乳腺炎,湿疹。
用法用量
- 内服:煎汤,10-15g。
- 外用:适量,捣敷;或煎水洗。
耳草的药方
- ①治癞狗咬伤:鲫鱼胆草、老虎利、大浮萍。蜜糖捣敷之。(《岭南采药录》)
- ②治毒蛇咬伤:耳草一握,胡椒目一钱。加水捣烂,外敷,日换一次。
- ③治蜈蚣咬伤:耳草一两,绿豆二两。酌加水煎服。
- ④治大便下血:耳草一两和白米一两。捣烂,冲开水炖服。
- ⑤中痧呕吐:耳草一两。酌加开水炖服。
- ⑥治走马牙疳:耳草一两。水煎,另加米醋一盏漱口,每天漱三至五次。(②方以下出《福建民间草药》)
耳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