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肝
名称
Bat's Dung
天鼠屎、鼠法、石肝、黑砂星、檐老鼠屎
石肝的种植和炮制
来源
为蝙蝠科动物蝙蝠、大管鼻蝠、普通伏翼、大耳蝠、华南大棕蝠、蹄蝠科动物大马蹄蝠及菊头蝠科动物马铁菊头蝠等的粪便。全年均可采,以夏季为宜。从山洞中铲取,除去泥土,拣去杂质,晒干。
【原形态】
- 1.蝙蝠,是一种营飞翔生活的小型兽类。较小,体长4.5-8.0cm。眼小,鼻部无鼻叶或其他衍生物。耳短而宽。由指骨末端向上至上膊骨,向后至躯体两侧后肢及尾间,有一层薄的翼膜,其上无毛。尾发达。全身呈黑褐色。
- 2.大管鼻蝠,体形小。鼻孔呈长管状。耳尖钝圆,耳屏尖长呈直形。翼膜宽从趾基起。第5掌骨较第4掌骨稍长。全身毛细长而柔软,毛基深褐色。体背毛灰棕色,并有灰白色细软长毛。翼膜为浅灰褐色。
- 3.普通伏翼,体形小。头骨小而宽。耳小略呈三角形,向前折转可达眼与鼻孔之间。耳屏小而圆钝,内缘凹,外缘突出。足纤小。翼膜从趾基起,距缘膜发达且呈圆弧形。尾最末端伸出股间膜。背面暗棕色,头部色较深。腹面较浅,毛基深棕色而毛端灰棕色。
- 4.大耳蝠,体长5-8cm。耳极大,为其最着之特征。耳壳近乎卵圆形,前后缘均基突出。耳屏甚长,几为耳长之半。鼻孔朝前上方。后肢及足均纤细。尾与体等长。全身背面浅灰褐色,腹面灰白色,其毛尖灰白色,毛基黑褐色。
- 5.华南棕蝠,体形较大。前臂长5.4-5.7cm。耳较宽,近于三角形。尾端有3节椎骨而突出于股间膜外。背、腹毛基除喉和下腹稍浅而与毛端同色外,余均暗黑褐色。体前表面绝无灰黄色霜斑。下体余部淡黄灰色。
- 6.大马蹄蝠,体形较大,重41-66g,体长9.2-10.5cm。前臂长8.9-9.7cm。有复杂的鼻叶,由4部分组成;最下方为大而宽的马蹄形叶(前叶),前叶两外侧各有4个副小叶;前叶之后为横棍形的鞍状叶;其后顶叶,顶叶显着窄于前叶且分裂成4个小块。耳大,三角形,耳尖尖削,无耳屏。但有一不太突出的前外叶。额部有一很大的腺囊。第2指仅有1节掌骨,第3、第4、第5指有掌骨及2节指骨。第3、第4掌骨等长,第5掌骨短。有距,距约为胫骨长度之半。尾甚长,其长度超过体长之半,股间膜后缘呈钝角向后突出。毛被细而稠密。上体深棕色、棕褐色或褐黑色,毛基褐灰色或灰白色。 下体深棕色或褐棕色,翼膜和股间膜黑褐色。
- 7.马铁菊头蝠,前臂长5.5-6.0cm,颅2.3-2.5cm。吻部有复杂的叶状突起即鼻叶。鼻叶两侧及下方有一较宽的马蹄形肉叶;其中央有一向前突起的鞍状叶,正面呈提琴状;其侧面中央略凹,后面有一连接叶衬插着,呈宽圆形,与一顶叶相连。耳大略宽阔,耳尖部稍尖,不具耳屏。全身被细密而柔软的毛。背毛淡棕褐色,毛基色淡,呈浅棕灰色,毛尖呈棕色;腹毛为灰棕色。
【生态环境】
- 1.栖息于屋檐、房梁、石缝、岩洞或树洞中。白天休息,黄昏或清晨活动觅食,以双翅目紫虫为食。
- 3.栖息于屋檐或古老房屋中。
- 4.栖息于山洞、树洞或房屋顶楼内,独居。食昆虫。
- 5.栖息于山洞、岩洞、树洞中。多为小群栖居。
- 6.群栖于洞穴或废旧的坑道内。每群上百只甚至数百只。多在洞顶以后足爪钩住缝隙或突出物而作倒持姿势停息。哺乳其母体腹部长出两条皮膜带(育儿带)紧紧捆住幼仔阴谋诡计止滑脱,此为本种动物最特殊的保持适应性特征。
- 7.群栖于山洞之中,以昆虫为食。
【资源分布】
- 1.分布于东北、华北及甘肃、福建、湖北、湖南、四川等地。
- 2.分布于吉林、内蒙古、福建、四川等地。
- 3.全国各地均有分布。4.分布于吉林、黑龙江、河北、甘肃、青海、四川等地。
- 5.分布于河北、山东、浙江、福建、广东、广西、云南等地。
- 6.分布于长江流域及以南各地。
- 7.分布于吉林、山西、陕西、山西、陕西、山东、四川、云南等地。
性味
味辛;性寒
炮制
拣净杂质,簸去泥砂,或漂洗后晒干。
性状
为长椭圆形颗粒,两头微尖,长5~7毫米,直径约2毫米。表面粗糙,棕褐色或灰棕色,破碎者,呈小颗粒或粉末状,在放大镜下观察,可见棕色或黄棕色有光泽的昆虫头、眼及小翅。气无,味微苦而辛。以身干无砂土、色棕褐、质轻、嚼之无砂感、并有小壳点者为佳。
石肝的效果
功效
为蝙蝠科动物蝙蝠、大管鼻蝠、普通伏翼、大耳蝠、华南大棕蝠、蹄蝠科动物大马蹄蝠及菊头蝠科动物马铁菊头蝠等的粪便。 主治青盲雀目,内外障翳,瘰疬,小儿疳积,疟疾。
经脉
主治
清热明目,散血消积。治青盲雀目,内外障翳,瘰疬,小儿疳积,疟疾。
- ①《本经》:主面痈肿,皮肤洗洗时痛,腹中气血,破寒热积聚。除惊悸。
- ②《别录》:去面黑皯。
- ③《唐本草》:酒服方寸匕,主子死腹中。
- ④《日华子本草》:炒服治瘰疬。
- ⑤《本草衍义》:合疳药。
- ⑥《纲目》:治目盲,障翳,明目,除疟。
用法用量
- 内服:煎汤,布包,3~10g;或研末,每次1~3g。
- 外用:适量,研末调涂。
注意禁忌
目疾无瘀滞者及孕妇慎服。
石肝的药方
- ①治青盲:侧柏叶一两(微炙),夜明砂一两(以糯米炒令黄)。上药,捣罗为末,用牛胆汁拌和,丸如梧桐子大。每夜临卧时,以竹叶汤下二十丸,至五更初,以粥饮下二十丸。(《圣惠方》明目柏叶丸)
- ②治小儿雀目:夜明砂炒研,猪胆汁和丸绿豆大,海米饮下五丸。(《纲目》)
- ③治内外障翳:夜明砂末,化入猪胆内,煮食饮汁。(《仁斋直指方》)
- ④治办眼成内障:夜明砂(洗净)、当归、蝉蜕、木贼(去节)各一两。为末,黑羊肝四两,水煎烂,和丸梧子大。食后熟水下五十丸。(《纲目》)
- ⑤治瘰疬延缠:夜明砂三钱,海蛤壳五钱(火煅)。共研细末,米饭为丸,如绿豆大。每晚服二钱,白汤下。(《方脉正宗》)
- ⑥溃肿排脓:夜明砂一两,桂半两,乳香一分。为末,入干砂糖半两,井水调敷。(《仁斋直指方》)
- ⑦治一切疳毒:夜明砂五钱,入瓦瓶内,以精猪肉三两,薄切,入瓶内,水煮熟,以肉与儿食,饮其汁,取下腹中胎毒;次用生姜四两,和皮切炒,同黄连末一两,糊丸黍米大,米饮服,日三次。(《全幼心鉴》)
- ⑧治腹中积聚,寒热:夜明砂三钱,阿魏四钱,花椒五钱,红曲六钱。俱研细末,每服二钱,清晨白汤调下。(《方脉正宗》)
- ⑨治疟发作无时,经久不瘥:蝙蝠粪五十粒,朱砂半两,麝香一分。上药,都细研,以软糯米饭和丸,如绿豆大。末发时,以暖水下十丸,(《圣惠方》)
- ⑩治腋下胡臭:夜明砂末,豉汁调。(《纲目》)
石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