痢疾

痢疾是以腹痛、里急后重、下痢赤白脓血为主症的病证,多发于夏秋季节。

现代医学中细菌性痢疾、阿米巴痢疾以及溃疡性结肠炎等出现类似中医痢疾的症状者,均可参照本病处理。

【病因病机】

1.外感暑湿时邪暑湿、疫毒之邪,侵及肠胃,湿热郁蒸,或疫毒弥散,气血阻滞,气血与暑湿、疫毒相搏结,化为脓血而成为湿热痢或疫毒痢。

2.内伤饮食饮食不节或误食不洁之物,过食肥甘油腻,酿成湿热,湿热内蕴,腑气壅阻,气血凝滞,化为脓血,则成湿热痢;或贪食生冷瓜果,聚为寒湿,留滞肠道,气滞血瘀,与肠中腐浊之气相搏结,化为脓血而成寒湿痢。

湿热、疫毒、寒湿之邪壅塞肠中,气血与之相搏结,使肠道传导失司,肠络受伤,气血凝滞、腐败化为脓血而痢下赤白。若因治疗不及时,或素体中焦虚弱,正虚邪恋,或治疗不当,苦寒太过,收涩过早,或患者兼其他病如胃痛、胁痛等,以致迁延日久不愈,或时愈时发,反复不休,转为慢性,或正虚邪恋,虚实并见,寒热错杂,或正气疲惫,由脾及肾,使病情复杂而缠绵。

【辨证论治】

1.湿热痢

2.疫毒痢

3.寒湿痢

4.阴虚痢

5.虚寒痢

6.休息痢

【其他疗法】

1.常用中成药

木香槟榔丸,适用于湿热内停型,口服,每次3~6克,每日2~3次。

2.针灸疗法

天枢、足三里,用泻法,留30~60分钟。必要时一天2~3次。

【预防护理】

痢疾是临床上常见多发的外感传染病,以夏秋为主要发病季节,以腹痛,里急后重,下痢赤白脓血为主症。应与泄泻相鉴别。痢疾的临证治疗须注意"人以胃气为本,而治痢尤要";故应用温养之法,兼以收涩固摄,温补中焦,健运脾胃.固摄肠腑。固护卫气应贯穿治痢始终。由于治疗实证初痢、湿热痢、疫毒痢的药方中,苦寒之品较多,不宜长时间大量使用,且应注意药物的调配。治痢之禁忌有:忌过早补涩,忌峻下攻伐,忌分利小便等。对于迁延不愈之久痢,正气已虚,而余邪积滞又未尽,此时应于温补之中,佐以清肠导下祛积,扶正祛邪。

参考书目:李佃贵主编.中医学.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03


痢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