湿疮的刮痧疗法
湿疮由禀赋不耐,风湿热邪客于肌肤而成,是一种呈多种形态皮疹,发无定处,易于糜烂流津的瘙痒性、渗出性皮肤病、本病具有对称分布、反复发作、易演变成慢性等特点。急性者多泛发全身,慢性者多固定于某些部位。本病按照病因病机可分为湿热侵淫、脾虚湿蕴、血虚风燥3型。
一、湿热侵淫
(一)症状
表现为发病急,可泛全身各部,初起皮损潮红灼热、肿胀,继而粟疹成片状或水泡密集,渗液流津,瘙痒不休,伴身热,心烦口渴,大便干。
(二)治法
(1)选穴 肺俞、曲池、阴陵泉、神门、大椎。
放痧:委中。(见图6-1-1、图6-1-4、图6-1-6、图6-2-1、图6-2-2)
(2)定位 肺俞:在背部,当第三胸椎棘突下,旁开1.5寸。
曲池:在肘横纹外侧端,屈肘,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。
委中:胭横纹中点,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的中间。
阴陵泉:在小腿内侧,当胫骨内侧髁下缘凹陷处。
神门:腕横纹尺侧端,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。
大椎: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。
(3)刮拭顺序 先刮颈部大椎,然后刮背部肺俞,再刮前臂曲池、神门,放痧膝部委中,最后刮下肢内侧阴陵泉。
(4)刮拭方法 泻法。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。先刮颈后高骨大椎穴,用力要轻柔,不可用力过重,可用刮板棱角刮拭。然后刮拭背部正中旁开1.5寸肺俞穴,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,30次,出痧为度。再分别刮上肢外侧曲池穴和内侧神门穴,至皮肤发红、皮下紫色痧斑痧痕形成为止。委中放痧,针刺前先推按被刺部位,使血液积聚于针刺部位,或直接按揉胭中有络脉瘀血之处,经常规消毒后,左手拇、食、中三指夹紧被刺部位或穴位,右手持针,对准穴位迅速刺入1~2分深,随即将针退出,轻轻挤压针孔周围,使少量出血,然后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。最后刮下肢内侧阴陵泉穴,不宜过重,30次,出痧为度。
二、脾虚湿蕴
(一)症状
表现为发病较缓,皮损潮红、瘙痒,抓后糜烂渗出,可见鳞屑,伴纳少神疲,腹胀便溏。
(二)治法
(1)选穴 大都、阴陵泉、脾俞、足三里、曲池。(见图6-l-l、图6-1-5、图6-1-6、图6-2-1、图6-2-3)
(2)定位 大都:当人体的足内侧缘,当足大趾本节(第一跖趾关节)前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。
阴陵泉:在小腿外侧,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。
脾俞:在背部,第十一胸椎棘突下,旁开1.5寸。
足三里:膝盖下3寸,胫骨外侧一横指处。
曲池:在肘横纹外侧端,屈肘,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。
(3)刮拭顺序 先刮背部脾俞,再刮前臂曲池,然后刮下肢阴陵泉、大都、足三里。
(4)刮拭方法 补泻兼施。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。先刮拭背部正中旁开1.5寸脾俞穴,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,30次,出痧为度。再刮上肢外侧曲池穴,至皮肤发红、皮下紫色痧斑痧痕形成为止。然后刮下肢内侧阴陵泉穴,不宜过重,30次,出痧为度。最后用刮板角部重刮下肢外侧足三里穴和足部大都穴,各30次,可不出痧。
三、血虚风燥
(一)症状
表现为病情反复发作,病程较长,皮损色黯或色素沉着,粗糙肥厚,呈苔藓样变,剧痒,皮损表面有搔痕、血痂、脱屑,伴头昏乏力,腰酸肢软。
(二)治法
(1)选穴 血海、三阴交、足三里、曲池、膈俞、郄门。(见图6-1-1、图6-1-5、图6-1-6、图6-2-1、图6-2-2、图6-2-4)
(2)定位 血海:屈膝,在髌骨底内侧缘上2寸,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。
三阴交:在小腿内侧,当足内踝尖上3寸,胫骨内侧缘后方。
足三里:膝盖下3寸,胫骨外侧一横指处。
曲池:在肘横纹外侧端,屈肘,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。
膈俞:在背部,当第七胸椎棘突下,旁开1.5寸。
郄门:在前臂掌侧,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,腕横纹上5寸。
(3)刮拭顺序 先刮背部膈俞,然后刮前臂曲池、郄门,再刮下肢内侧血海至三阴交,最后刮下肢外侧足三里。
(4)刮拭方法 补法。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。先刮拭背部正中旁开1.5寸膈俞穴,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,30次,出痧为度。然后分别刮上肢外侧曲池穴和内侧郄门穴,至皮肤发红、皮下紫色痧斑痧痕形成为止。再刮下肢血海至三阴交穴,遇关节部位不可强力重刮,由上至下,中间不宜停顿,一次刮完,至皮肤发红、皮下紫色痧斑痧痕形成为止。最后用刮板角部重刮下肢外侧足三里穴,30次,可不出痧。
四、病例
刘某,男,24岁。患者自幼身体虚弱,2年前一次外出淋雨回家后,双侧小腿出现丘疹,继而渗液瘙痒。查体:双小腿胫前各有10cm×6cm片状增厚的苔藓样变皮损,两侧对称,受损皮肤肤色较黯,粗糙肥厚,呈苔藓样变,剧痒,皮损表面有搔痕、血痂、脱屑,患者诉头昏乏力,腰酸肢软。取血海、三阴交、足三里、曲池、膈俞、郄门穴,在涂抹刮痧油之后,予以对症刮痧治疗,每周2次。治疗4周后,患者瘙痒症状缓解,头昏、乏力症状亦缓解,其他症状如前,继续治疗。治疗8周后,受损皮肤趋于平坦,苔藓样变减退,瘙痒症状消除,亦不觉头昏、乏力。
湿疮的刮痧疗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