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肿

水肿是指体内水液潴留,泛溢肌肤,引起眼睑、头面、四肢、腹背甚至全身浮肿的一种病证。严重者可伴有胸水、腹水。

现代医学中急慢性肾小球肾炎、肾病综合征、充血性心力衰竭、内分泌失调以及营养障碍等疾病出现以水肿为主症时,可参照本篇辨证治疗。

【病因病机】

1.感受风邪,肺失宣通

风水相搏,溢于肌肤,发为水肿。

2.水湿浸渍,脾气受困

久居潮湿之地,或冒雨涉水,水气内侵;或平素饮食不节,湿蕴于中。不论湿邪外侵还是内蕴,均可导致脾为湿困,失其健运之职,水湿积聚,泛于肌肤,发为水肿。

3.饮食劳倦伤及脾胃

饮食失节,劳倦太过,脾气亏损,运化失司,水湿停聚,溢于肌肤,发为水肿。

4.湿郁化热,三焦壅滞

气机升降失司,三焦壅滞,水道不通,而成水肿。

5.房劳过度,生育不节

肾精过耗,损伤肾气,不能化气行水,水液内停而成水肿。

感受风邪,水湿浸渍,湿郁化热壅阻中焦或肌肤疮疡,多为阳水;各种原因所致脾肾亏损,多为阴水。阳水失治,久延不愈,正气日衰可转为阴水。阴水复感外邪,水肿增剧,标证居主导地位时,从阳水论治。

综上所述,水肿是全身气化功能障碍的一种表现。水肿的形成主要与肺脾肾三脏有关。肺失宣降,不能通调水道,聚水而为水肿。脾失运化水湿之能,湿聚而为水肿。肾主水,肾阳虚衰,不能化气行水,则水湿泛溢。三脏又相互影响。肾阳为人体阳气之根,肾阳不足,影响肺气之宣降;肺受外邪,不能宣通,又影响肾之气化。脾气不足,运化失司,水湿内聚,必损及肾阳;肾阳虚衰,不能温养脾土,则脾肾俱虚。因此,水肿之病,以肾为本,以肺为标,脾居中焦,为制水之脏。

水气久郁,病久入络,肾络不畅,痰浊瘀血阻于肾脉,使水肿顽固难愈。

【辨证论治】

(一)阳水

1.风水泛溢

2.水湿浸渍

3.湿热壅盛

(二)阴水

1.脾阳不运

2.肾阳衰微

本证缠绵日久,正气衰败,虽水肿退,但精血亏损,肌肤不泽,面色不华,尿或多或少。可根据阴阳不足之候,选用无比山药丸、左归丸、右归丸等。水肿久羁,常瘀血阻络,营卫不利,各型均可适当配合活血化瘀之药,如赤芍、红花、桃仁、丹参、丹皮、水蛭等。如反复不愈,正气已衰,复感外邪,证现恶寒发热,肿势增剧,小便短少者,此时当以风水论治,用越婢汤加党参、菟丝子等扶正之药,不可过用表药。若有肾阴不足,水不涵木,肝阳上亢,出现头晕头痛,心悸失眠,肢体微颤或麻木者,治当育阴潜阳,用左归丸加珍珠母、生龙骨、生牡蛎、鳖甲、龟甲等。

本证后期常有脾肾衰败,湿浊不化,气血逆乱之候。一方面肾阳虚衰于下,一方面湿浊化热于上,出现头痛、口苦、恶心、呕吐,甚则二便不通,嗜睡,舌苔厚腻,脉细弦等症。治疗可用扶阳降浊之法,用附子、大黄、半夏、生姜,水煎内服;或用温胆汤加代赭石、吴茱萸等,偏热加黄连,偏寒加千姜、炮附子。

【其他疗法】

1.常用中成药

2.针灸疗法

【预防护理】

水肿以轻者仅眼睑或足胫浮肿,重者全身浮肿,甚则伴腹大胀满,不能平卧,尿少为特征,应与心病水肿、臌胀相鉴别。水肿一证,外感内伤皆有。但病理变化主要在肺脾肾三脏,其中以肾为本。临床辨证以阴阳为纲,尚须注意阴阳、寒热、虚实之间的错杂与转化。治疗方法有发汗、利尿、攻逐、健脾、温肾、降浊、化瘀等,凡病起不久,或由于营养障碍引起的浮肿,只要及时治疗,预后较好。病起日久,反复发作,正虚邪恋,则缠绵难愈。

参考书目:李佃贵主编.中医学.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03

水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