楤根
名称
楤根(《本草拾遗》),刺老包根(《草木便方》),山通花根(《四川中药志》),箭当树根(《江西草药》),楤木根皮, 楤木根白皮
楤根的种植和炮制
来源
为五加科植物楤木的根或根皮。9~10月挖根,或剥取根皮晒干。
【原形态】
楤木(《本草拾遗》),又名:鹊不踏(《纲目》),刺老包、仙人杖、刺春头、鹊不站、破凉伞、虎阳刺、刺包头、通刺、黄龙苞、鸟不企草、老虎刺草、鸟不宿、红桐刺、白刺椿、刺杖、白刺桑柴、老虎吊、猫儿刺、百鸟不栖、红虎刺、刺桐、红刺蒙桐、虎椒刺、白塔刺头、黄狼尾巴、飞天蜈蚣、天蜈蚣、雀不站。
落叶灌木或乔木,高达8米。茎直立,通常具针刺。2回或3回单数羽状复叶,长40~80厘米,羽片有小叶5~11,基部另有小叶1对,卵形至广卵形,长5~12厘米或更长,宽3~8厘米,先端尖或渐尖,边缘细锯齿,基部不甚对称,圆形或心脏形,上面粗糙,下面绒毛状,沿脉上密被淡褐色细长毛。花序大,圆锥状,由多数小伞形花序组成,长达50厘米,密被褐色短毛;花梗细,有毛,墓基有膜质披针形小苞片;花萼钟状,先端5齿裂;花瓣5,白色,三角状卵形;雄蕊5;子房下位,5室,花柱5,离生。浆果状核果,近球形。具5棱,花柱宿存,熟时紫黑色。花期7~8月。果期9~10月。
【生境分布】
生于山沟、林缘、山坡。分布河北、山东、河南、陕西、甘肃、安徽、江苏、浙江、湖南、湖北、江西、福建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性味
辛,平。
楤根的效果
功效
为五加科植物楤木的根或根皮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,肾炎水肿,肝硬化腹水,急慢性肝炎,胃痛,淋浊,血崩,跌打损伤,瘰疬,痈肿。
主治
祛风湿,利小便,散瘀血,消肿毒。治风湿性关节炎,肾炎水肿,肝硬化腹水,急慢性肝炎,胃痛,淋浊,血崩,跌打损伤,瘰疬,痈肿。
- ①《本草拾遗》:主水癊,取根白皮,煮汁服之一盏,当下水,如病已困,取根捣碎,坐,其取(取其)气,水自下。又能烂人牙齿,齿有虫者,取片子许大,纳孔中,当自烂落。
- ②《草木便方》:解毒,散热,除风痰。治瘰疬,疮烂,鼻衄,牙痛,痔疾,痢疾,疯狗咬伤。
- ③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:解热,驱风,镇咳。治妇女红崩,男子淋浊。
- ④《四川中药志》:除湿解毒,散瘀积,消痈肿,除寒热。
- ⑤《江西草药》:活血行瘀;疏风祛湿。
- ⑥《陕西中草药》;消肿止痛,健脾利水。治风湿性关节炎,急慢性肝炎,跌打损伤,骨折,虚肿,无名肿毒。
用法用量
- 内服:煎汤,15~30克;或浸酒。
- 外用:捣敷。
注意禁忌
《陕西中草药》:孕妇慎用。
楤根的药方
- ①治关节风气痛:楤木根白皮五钱。加水一碗,黄酒半碗,煎成一碗,早晚各服一剂,连服数天,痛止后再服三天。(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)
- ②治肾炎水肿:楤木根一至二两。酌加水煎,日服二次。(《福建民间草药》)
- ③治肝硬化腹水:楤木根四两,瘦猪肉四两。水炖,服汤食肉。(《江西草药》)
- ④治虚肿:楤木根皮一两。炖肉,不放盐食。(《云南中草药》)
- ⑤治胃痛、胃溃疡、糖尿病:楤木根皮三至五钱。水煎,连服数日。(《南京地区常用中草药》)
- ⑥治遗精:楤木根皮一两。水煎去渣,加猪瘦肉炖服。(《江西草药》)
- ⑦治淋浊:刺老包根一两。煮水服。(《贵阳民间药草》)
- ⑧治红崩白带:刺老包根四两。水二大碗,煎至一中碗,去其滓,甜酒为引,煎服。(《贵阳民间药草》)
- ⑨治糖尿病:楤木根一两,银杏四两。酌加水煎服。(《福建民间草药》)
- ⑩治风热咳嗽:刺老包根三钱,果上叶二钱。水煎服。
- ⑾治咳喘:刺老包根四两,肉一斤。炖之,服肉及汤。
- ⑿治痈毒:刺老包根五钱至一两。煎水内服。
- ⒀治痔疮:刺老包根四两(干的用五钱)。炖猪肉半斤,分三次服。(⑩方以下出馈阳民间药草》)
- ⒁治跌打损伤,骨折:楤木根、马尾松根、杜衡根、青木香根(均鲜)各适量。捣烂外敷。(《江西草药》)
- ⒂治腰椎挫伤:鲜楤木根皮一至二两,猪蹄一只。水炖,服汤食肉。另用楤木根适量,煎水外擦。(《江西草药》)
楤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