方海
名称
Crab
郭索、无肠公子、螃蟹、横行介士、毛蟹、稻蟹、方海、河蟹、淡水蟹、毛夹子、方蟹
方海的种植和炮制
来源
为方蟹科动物中华绒螯蟹和日本绒螯蟹的肉和内脏。
【原形态】
1.中华绒螯蟹,头胸甲呈圆方形,后半部宽于前半。一般长约55mm,宽61mm左右,个别可宽80-90mm。背面隆起,额及肝区凹陷,胃区前面具6个对称的颗粒状突起,胃区与心区分界显着,前者周围有凹点。额宽,分4齿,眼窝上缘近中部处突出,略呈三角形、眼1对,具短柄,能活动。前侧缘具4锐齿,末齿最小而引入一隆线,斜行于鳃区外侧,沿后侧缘内方亦具一隆线。雄体螯足粗壮,比雌体的为大,掌与指节基部内外面密生绒毛,腕节内末端具1锐刺,长节背缘末端附近及步足的长节同样均具1锐刺。步足以最后3对较为扁平,腕七与前节的背缘各具刚毛,第4步足前节与指节基部的背缘与腹缘皆密具铡毛。雌体腹部近圆形,雄体略呈三角形,末端狭尖。背面青褐绿色,腹面色淡或灰白色。
2.日本绒螯蟹,形态、大小与中华绒蟹颇为近似,额分4齿,居中的两齿较钝圆,两侧的较尖锐,额后部的突起不若前种那样锋锐。前侧缘另亦4齿,但末齿甚小,几乎仅留痕迹。螯足掌节有厚密的绒毛,并扩展至腕节末端及两指的基部,而指内缘的齿较钝。
【生态环境】
- 1.常穴居于江、河、湖泽或水田周围的泥岸,昼伏夜出,以鱼、虾等动物尸体或稻谷为食。秋季常回游到近海繁殖,雌蟹所抱的卵,至惊翌年3-5月间孵化,经多次变态,发育成幼蟹,再溯江河而上,在淡水中成长。
- 2.生活于河流中,以河口半咸底层较多。
【资源分布】
- 1.我国沿海各地均有他布。
- 2.分布于福建、台湾、广东等沿海。
性味
咸,寒。
性状
- (1)中华绒螯蟹,头胸甲圆方形,后半部宽于前半部,额宽分4齿,前侧缘有4锐齿。螯足雄性较雌性大,掌节与指节基部的内外侧密生绒毛,步足最后3对较为扁平,腕节与前节有刚毛。腹部雌圆雄尖,表面橘红色或土黄褐色。肢多脱落,壳硬脆,体软,气腥,味咸。
- (2)日本绒螯蟹,头胸甲前窄后宽,额宽约当头胸甲最宽处的1/3,前缘分4齿,中间2齿钝圆,两侧齿尖锐,额后突起不及中华绒螯蟹锋锐。
方海的效果
功效
为方蟹科动物中华绒螯蟹和日本绒螯蟹的肉和内脏。主治筋骨损伤,疥癣,漆疮,烫伤。
经脉
入肝、胃经。
主治
清热,散瘀,消肿解毒。治筋骨损伤,疥癣,漆疮,烫伤。
- ①《本经》:主胸中邪气热结痛,歪僻面肿。
- ②《本草经集注》:杀莨菪毒。
- ③《别录》:解结散血,愈漆疮,养筋益气。
- ④崔禹锡《食经》:主皶鼻恶血,明目醒酒。
- ⑤孟诜:主散诸热,治胃气,理筋脉,消食。醋食之,利肢节,主五脏中烦闷气。
- ⑥《本草拾遗》:蟹脚中髓、脚,壳中黄,并能续断绝筋骨,取碎之微熬,纳疮中筋即连也。
- ⑦《日华子本草》:治产后肚痛血不下,并洒服;筋骨折伤,生捣炒罯良。
- ⑧《滇南本草》:山螃蟹强壮筋骨,并能横行络分。
- ⑨《纲目》:治疟及黄疸;捣膏涂疥疮癣疮;捣汁滴耳聋。盐蟹汁,治喉风肿痛,满含细咽即消。
- ⑩《本经逢原》:生捣涂火烫。
- ⑾《随息居饮食谱》:补骨髓,滋肝阴,充胃液,养筋活血,治疽愈核。
用法用量
- 内服:烧存性研末,或入丸剂,5-10g。
- 外用:适量,鲜口捣敷;或绞汁滴耳;焙干研末调敷。
注意禁忌
外邪未清,脾胃虚寒及宿患风疾者慎服。
- 1.《本草衍义》:此物极动风,体有风痰人,不可食。
- 2.《日用本草》:不可与红柿同食。偶中蟹毒,煎紫苏汁饮之,或捣冬瓜汁钦之,俱可解散。
- 3.《纲目》:不可同柿及荆芥食,发霍乱动风,木香汁可解。
- 4.《本草经疏》:跌打损伤,血热瘀滞者宜之,若血因寒凝结,与夫脾胃寒滑,腹痛喜热恶宠之人,咸不宜服。
- 5.《随息居饮食谱》:中气虚寒,时感末清,痰嗽便泻者均忌。
方海的药方
- ①治骨节离脱:生蟹捣烂,以热酒倾入,连饮数碗,其渣涂之,半日内,骨内谷谷有声即好,干蟹烧灰,酒服亦好。(《唐瑶经验方》)
- ②治跌打骨折筋断:螃蟹,焙干研末,每次三至四钱,酒送服。(《泉州本草》合骨散)
- ③治小儿解颅:蟹螯并白及烂捣,涂颇上。(《本草衍义》)
- ④治湿热黄疸:蟹烧存性研束,酒和丸如梧桐子大,每服五十丸,白汤下,日服二次。(《濒湖集简方》)
- ⑤治疥癣:螃蟹焙干研末,调猪脂敷患处。(《泉州本草》)
- ⑥治漆疮延及满身:捣烂生蟹涂之。又可敷疥疮湿癣之久不愈者。(《肘后方》)
- ⑦治妇人产后儿枕疼:山螃蟹不拘多少,用新瓦焙干,热烧酒服,良效。(《滇南本草》)
方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