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蛤肉
文蛤肉的种植和炮制
来源
为帘蛤科动物文蛤的肉。捕取海蛤后,取肉,鲜用或晒干。
【原形态】
文蛤,贝壳呈三角卵圆形,质坚硬,壳长60-122mm,高约为长的4/5,宽约为长的1/2。两壳顶紧靠,壳顶突出,位于背面稍靠前方,略呈三角形。小月面矛头状,狭长,楯面卵圆形,宽大。韧带黑褐色,粗短突出表面,壳表膨胀,光滑,壳皮黄褐色或红褐色,光亮如漆。自壳顶始,常有许多环形,的褐色带及呈放射状W或V字样的齿状花纹。生长线明显,细致无放射肋,腹缘圆。壳皮有时磨损脱落,显出白色。壳内面白色,前后缘略带紫色,无珍珠光泽。铰合部宽,左壳主齿3枚,前2枚短;后1枚长而宽,齿面具纵沟;前侧齿1枚,短突。右壳主齿3枚前2枚短,呈人字排列;后1枚斜长而大;前侧齿2枚,1枚稍向腹面弯曲。外套痕明显,外套窦短而宽,顶央圆形。前闭壳肌痕小,略呈半圆形;后闭壳肌痕大,呈卵圆形。足扁平,舌状。
【生境分布】
- 生态环境:生活于浅海泥沙中,能分泌胶质带或囊状物,使身体悬浮,借潮流而迁移。雌雄异体,生殖腺雄性乳白色;雌性米黄色。
- 资源分布:我国沿海均有分布。
性味
味咸;性平
炮制
- 文蛤:洗净晒干,碾碎。
- 煅文蛤:将文蛤置无烟火上煅红,取出放冷,碾碎。用酒煮一时,乘热捣细用;用酸浆水或醋,煮半日许,捣粉用。
性状
贝壳略呈三角形,向外隆起,外面灰白色,近壳顶处或全部布有棕色或银灰色轮纹,或被棕色薄膜,平滑而有光泽。内面乳白色或略带青紫,平滑,亦有光泽。质坚硬而重,断面显层状。气无,味淡。以光滑,黄白色,无泥垢者为佳。
木品和青蛤 Cyclina sinensis(Gmelin)的贝壳,药材通称为海蛤壳。
【化学成份】
含碳酸钙、甲壳质等。
【药理作用】
文蛤组织的提取液在试管内对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。
文蛤肉的效果
功效
为帘蛤科动物文蛤的肉。用于消渴,肺结核,阴虚盗汗,瘿瘤,瘰疬。
主治
润燥止渴,软坚消肿。主消渴,肺结核,阴虚盗汗,瘿瘤,瘰疬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煮食,30-60g。
文蛤肉的药方
- 1、文蛤散《金匮要略》:渴欲饮水不止者。
- 2、文蛤汤《金匮要略》:渴饮得水而贪饮者。
【各家论述】
- 1.《本草经疏》:文蛤之咸,能消散上下结气,故主咳逆胸痹腰痛胁急也。恶疮蚀,五痔,鼠痿,大孔出血,崩中漏下,皆血热为病,咸平入血除热,故主之也。更能止烦渴,化痰,利小便。
- 2.《本草汇言》:文蛤粉,止咳逆,消胸痹,化痰软坚之药也。吴养元曰,按成无己云,文蛤之咸,走肾以胜水气。凡病水湿痰饮,胶结不化,致成中宫否隔,升降失调,滞于气而为咳逆,滞于血而为胸痹者,以此咸寒润下软坚之物,如气之逆而不下,痹而不通者,可迎刃而解矣。又如仲景书,论伤寒病在阳,当以汗解,反以冷水灌之,其热被劫不得出,弥更益烦,皮上粟起,意欲饮水,反不渴者,以文蛤散主之。此药捣研成散,用沸汤调服数钱,能分利水湿之邪壅遏阳道,昔仲景用之,为因寒郁热,假此分利表间水气故耳。则知此为清热消饮之轻剂。且必于欲饮水反不渴者用之,则知能泄偶郁之热,而不能胜实结之热矣。
- 3.《本经》:主恶疮蚀,五痔。
- 4.《别录》:咳逆胸痹,腰痛胁急,鼠痿,大孔出血,崩中漏下。
- 5.《汤液本草》:能利水。治急疳蚀口鼻。烧灰腊猪脂和涂之。坠痰,软坚,止渴,收涩固济。
- 6.《长沙药解》:清金利水,解渴除烦,化痰止嗽,软坚消痞。
文蛤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