惊风

惊风是小儿常见的危重急症之一,临床上以抽搐伴昏迷为主要特征。又称"惊厥",俗名"抽风"。年龄越小,发病率越高,发病年龄以1~5岁为多见,其病情来势凶猛,变化迅速,病情危急,四季皆有。临床上可归纳为四证、八候,四证是指热、痰、风、惊;八候即"搐、搦、颤、掣、反、引、窜、视"。八候的出现,表示惊风已发作。但是,惊风发作时,四证、八候不一定同时全部出现,其急、慢、强度也不同,由于发病有急有缓,证候表现有虚、有实、有寒、有热。凡起病急暴,属阳属实者,统称"急惊风";而病势缓慢,属阴属虚者,谓之"慢惊风",若慢惊风进一步发展出现阳气衰败的危象,则称为慢脾风。

现代医学中的小儿惊厥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。

【病因病机】

急惊风以外感时邪,内蕴痰热为主要发病因素,小儿形气未充,腠理未密,易感时邪或六淫。感邪之后,易从热化,火热之邪炼液成痰,蒙蔽清窍,则为热极生风。食滞、痰郁亦可化火,火盛生痰,痰盛发惊,惊盛生风。因肝主风,心主火,故其病变主要在心肝二脏。小儿神气怯弱,元气未充,或素蕴风痰,偶受外界强烈刺激,如乍见异物、乍闻异声,或不慎跌仆,暴受惊恐, "惊则气乱","恐则气下",气血阴阳发生紊乱,心肝两脏受病,亦可导致惊惕不安,肝风内动。

慢惊风多因大病久病之后,或大吐大泻,致使脾胃受伤,肝木侮土,脾虚肝旺而生风;或急惊风及温热病之后,迁延未愈,邪气留恋,气阴耗伤,肝肾亏虚,筋脉失养,阴虚风动而致。若慢惊风出现脾肾阳气衰败之危重证候,则属慢脾风。慢惊风的病变主要在肝、脾、肾三脏。

【辨证论治】

(一)急惊风

多由外感热病所引起,来势急骤,但在惊厥发作之前常有发热、呕吐、烦躁不宁、睡卧惊惕,或摇头弄舌、咬牙齘齿、时发惊啼或昏迷嗜睡等先兆症状。发作时的主要症状是:身体壮热,痰涎壅盛,神志昏迷,两目窜视,牙关紧闭,颈项强直,四肢抽搐,唇口焦干等。热、痰、风、惊四证并出,是急惊风的特征,而热、痰、风、惊又是致病因素和病机转归,相互影响、互为因果。因此,治惊必须豁痰,豁痰必须祛风,祛风必须解热,解热必须祛邪。故对外感时邪引起的急惊风,清热、豁痰、镇惊、熄风为其治疗原则。而食滞、惊恐所引起的急惊风,热象不明显时,在治疗上应有所区别。

1.外感惊风

(1)感受风邪

(2)风热动风

(3)感受暑邪

(4)感受疫邪

①气营两燔

②湿热疫毒

③热陷心营

2.痰食惊风

3.惊恐惊风

(二)慢惊风

多因脾虚肝旺而生风,或热病后期气阴耗伤,肝肾两亏,筋脉失养,肝风内动所致。发病主症为:形神疲惫,嗜睡或昏迷,面色苍白或萎黄,四肢发冷或手足心热,呼吸浅微,囟门低陷或隆起,摇头拭目,似搐非搐,手足蠕动,脉象沉细无力,其治疗以固本扶正为主,佐以熄风。

1.土虚木亢

2.阴虚风动

3.气血两虚

4.脾肾阳虚

本病应注意急、慢惊风的鉴别,主要从起病情况、病程、神志、抽搐、发热、痰鸣、舌质、舌苔、脉象等方面予以鉴别。一般来说,急惊风起病暴急,病程较短,神志不清,抽搐剧烈,发热高或骤起,常有痰鸣,舌红绛,苔白腻、黄、干,脉数有力。而慢惊风表现较弱。

参考书目:李佃贵主编.中医学.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03


惊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