惊风
惊风是小儿常见的危重急症之一,临床上以抽搐伴昏迷为主要特征。又称"惊厥",俗名"抽风"。年龄越小,发病率越高,发病年龄以1~5岁为多见,其病情来势凶猛,变化迅速,病情危急,四季皆有。临床上可归纳为四证、八候,四证是指热、痰、风、惊;八候即"搐、搦、颤、掣、反、引、窜、视"。八候的出现,表示惊风已发作。但是,惊风发作时,四证、八候不一定同时全部出现,其急、慢、强度也不同,由于发病有急有缓,证候表现有虚、有实、有寒、有热。凡起病急暴,属阳属实者,统称"急惊风";而病势缓慢,属阴属虚者,谓之"慢惊风",若慢惊风进一步发展出现阳气衰败的危象,则称为慢脾风。
现代医学中的小儿惊厥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。
【病因病机】
急惊风以外感时邪,内蕴痰热为主要发病因素,小儿形气未充,腠理未密,易感时邪或六淫。感邪之后,易从热化,火热之邪炼液成痰,蒙蔽清窍,则为热极生风。食滞、痰郁亦可化火,火盛生痰,痰盛发惊,惊盛生风。因肝主风,心主火,故其病变主要在心肝二脏。小儿神气怯弱,元气未充,或素蕴风痰,偶受外界强烈刺激,如乍见异物、乍闻异声,或不慎跌仆,暴受惊恐, "惊则气乱","恐则气下",气血阴阳发生紊乱,心肝两脏受病,亦可导致惊惕不安,肝风内动。
慢惊风多因大病久病之后,或大吐大泻,致使脾胃受伤,肝木侮土,脾虚肝旺而生风;或急惊风及温热病之后,迁延未愈,邪气留恋,气阴耗伤,肝肾亏虚,筋脉失养,阴虚风动而致。若慢惊风出现脾肾阳气衰败之危重证候,则属慢脾风。慢惊风的病变主要在肝、脾、肾三脏。
【辨证论治】
(一)急惊风
多由外感热病所引起,来势急骤,但在惊厥发作之前常有发热、呕吐、烦躁不宁、睡卧惊惕,或摇头弄舌、咬牙齘齿、时发惊啼或昏迷嗜睡等先兆症状。发作时的主要症状是:身体壮热,痰涎壅盛,神志昏迷,两目窜视,牙关紧闭,颈项强直,四肢抽搐,唇口焦干等。热、痰、风、惊四证并出,是急惊风的特征,而热、痰、风、惊又是致病因素和病机转归,相互影响、互为因果。因此,治惊必须豁痰,豁痰必须祛风,祛风必须解热,解热必须祛邪。故对外感时邪引起的急惊风,清热、豁痰、镇惊、熄风为其治疗原则。而食滞、惊恐所引起的急惊风,热象不明显时,在治疗上应有所区别。
1.外感惊风
(1)感受风邪
- 主症:起病急,发热头痛,咳嗽,流涕,咽红,烦躁,神昏,惊厥。舌苔薄黄,脉象浮数。
- 治法:疏风清热,熄风镇惊。
- 方药:银翘散加减。病重者,可合用紫雪丹。
(2)风热动风
- 主症:壮热不退,头痛身痛,烦躁不宁,四肢拘急,咳嗽流涕,目睛上视,牙关紧闭,甚则出现瘀点紫斑。舌红苔白,脉浮数。
- 治法:清热开窍,熄风镇惊。
- 方药:羚角钩藤汤加减。喉间痰呜者,加竹沥、瓜萎皮;高热、便秘者,加大黄。
(3)感受暑邪
- 主症:多见于盛夏季节,壮热多汗,头痛项强,恶心呕吐,烦躁昏睡,四肢抽搐,惊厥不已。舌苔黄腻,脉浮数或滑数。
- 治法:祛暑清热,开窍镇惊。
- 方药:新加香薷饮加减。暑邪夹湿较重,嗜睡昏迷,大便溏薄,舌苔白腻者,加藿香、佩兰、薏苡仁、白蔻仁、茯苓或加至宝丹。
(4)感受疫邪
①气营两燔
- 主症:起病急骤,高热烦躁,口渴喜饮,谵妄,神昏,惊厥。苔黄糙,舌质深红或绛,脉洪数有力。
- 治法:清热解毒,凉血熄风。
- 方药:清瘟败毒饮加减。呕吐频繁者,加半夏、玉枢丹;便秘者,加大黄、芒硝;喉间痰鸣,痰涎壅盛者,加石菖蒲、郁金.半夏、胆南星、竹沥。
②湿热疫毒
- 主症:起病急骤,突然壮热,神志昏迷,或烦躁谵狂,反复抽搐,惊厥不已,呕吐腹痛,大便腥臭或夹脓血。舌苔黄腻,舌质红,脉滑数。
- 治法:清热化湿,解毒熄风。
- 方药:黄连解毒汤加减。抽搐频繁者,加钩藤、全蝎;呕吐者,可加服玉枢丹;下痢明显者,可力日用白头翁汤;舌苔厚腻,大便不爽者,加生大黄、厚朴。
③热陷心营
- 主症:神志昏迷,身热肢冷,手足厥逆,四肢抽搐,或斑疹显露。舌质红绛,脉弦细而数。
- 治法:清心开窍,凉血熄风。
- 方药:清营汤加减。可合用安官牛黄丸、紫雪丹或至宝丹。
2.痰食惊风
- 主症:纳呆呕吐,腹痛便秘,发热神昏,惊厥,喉间痰鸣,腹部胀满,呼吸气粗。舌苔黄厚而腻,脉弦滑而数。
- 治法:消食导滞,涤痰开窍。
- 方药:保和丸合玉枢丹。痰多者,可加用礞石滚痰丸。
3.惊恐惊风
- 主症:暴受惊恐后突然抽搐,面色时青时赤,神志不清,频作惊惕,偶有发热,大便色青。舌苔无异常变化,脉细数,指纹青紫。
- 治法:镇惊安神。
- 方药:琥珀抱龙丸。抽搐频作者,加止痉散;气虚血少者,加黄芪、当归。
(二)慢惊风
多因脾虚肝旺而生风,或热病后期气阴耗伤,肝肾两亏,筋脉失养,肝风内动所致。发病主症为:形神疲惫,嗜睡或昏迷,面色苍白或萎黄,四肢发冷或手足心热,呼吸浅微,囟门低陷或隆起,摇头拭目,似搐非搐,手足蠕动,脉象沉细无力,其治疗以固本扶正为主,佐以熄风。
1.土虚木亢
- 主症:神形疲惫,面色萎黄,嗜睡露睛,四肢不温,神志不清,阵阵抽搐,足跗及面部轻度浮肿,时有肠鸣,大便清稀或带绿色。舌淡,苔白,脉沉弱。
- 治法:温运脾阳,扶土抑木。
- 方药:缓肝理脾汤加减。虚寒明显者,可用附子理中汤;抽搐频发者,可选用钩藤、天麻、白芍、菊花;腹泻不已者,加诃子、肉豆蔻、乌梅炭。
2.阴虚风动
- 主症:身热消瘦,虚烦疲惫,面色潮红,五心烦热,肢体拘挛或强直,时或抽搐,大便或稀或干,小便时黄时清。舌绛少津,苔光剥,脉细数。
- 治法:育阴潜阳,滋水涵木。
- 方药:大定风珠加减。若虚寒明显者,可用附子理中汤;抽搐频发者,加钩藤、天麻、白芍、菊花;阴虚潮热者,加银柴胡、青蒿、地骨皮;搐搦不止者,吞服止痉散。
3.气血两虚
- 主症:肢体困惫,精神萎靡,身热起伏,语声低怯,面黄,多汗,时时下利,手足搐弱或阵发颤动。舌淡嫩,苔少,脉沉细。
- 治法:养血益气。
- 方药:补中益气汤加减。
4.脾肾阳虚
- 主症:面色苍白或灰滞,囟门低陷,精神萎靡,沉睡昏迷,口鼻气冷,四肢厥冷,手足蠕动,大便清冷。舌质淡,苔薄白,脉沉细无力。
- 治法:温补脾肾,回阳救逆。
- 方药:固真汤加减。抽搐频频者,加钩藤、菊花;阳气回复后改用可保立苏汤。
本病应注意急、慢惊风的鉴别,主要从起病情况、病程、神志、抽搐、发热、痰鸣、舌质、舌苔、脉象等方面予以鉴别。一般来说,急惊风起病暴急,病程较短,神志不清,抽搐剧烈,发热高或骤起,常有痰鸣,舌红绛,苔白腻、黄、干,脉数有力。而慢惊风表现较弱。
参考书目:李佃贵主编.中医学.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03
惊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