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悸

心悸包括惊悸和怔忡,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,惊惕不安,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。临床一般多呈阵发性,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而发作。且常与失眠、健忘、眩晕、耳鸣等症同时并见。

惊悸与怔忡,在程度上有轻重之别,发病情况及全身情况亦有差异。惊悸多由外因引起,突遇惊恐恼怒而发,全身情况较好,其病轻浅。怔忡是外无所惊,自觉心中惕惕,稍劳即发,全身情况较差,往往有气血亏虚的表现,或时有痰饮瘀血夹杂,其病深重。但两者有密切联系,惊悸日久,亦可发展成为怔忡。

现代医学中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,如心动过速、心动过缓、期前收缩、心房颤动或扑动、房室传导阻滞、病态窦房结综合征、预激综合征及心功能不全、神经官能症等,表现为以心悸为主症者,均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。

【病因病机】

1.心虚胆怯

平素心虚胆怯之人由于突然惊恐,使心惊神慌不能自主,渐至稍惊则心悸不已。

2.心血不足

心主血,心血不足常能导致心悸怔忡。阴血亏损,心失所养,不能藏神,发为本证。所以或因病体虚,或因失血过多,或因思虑过度,劳伤心脾都可导致心悸。

3.阴虚火旺

因病体虚,或房劳过度,或遗泄频繁,或肾水素亏,均可导致本病。

4.心阳不振

阳气衰弱,不能温养心脉,也可心悸不安。

5.水饮凌心

脾肾阳虚,不能蒸化水液,停聚为水饮,饮邪上犯,心阳被抑,因而引起心悸。

6.痰瘀阻络

一是由于心阳不振,血液运行不畅,一是由于痹证发展而来。

【辨证论治】

1.心虚胆怯

2.心血不足

3.阴虚火旺

4.心阳不振

5.水气凌心

6.心血瘀阻

【其他疗法】

1.常用中成药

灵宝护心丹,适用于心虚胆怯型,口服,每次3~4丸,每日3~4次。

2.针灸疗法

①惊悸

②怔忡

【预防护理】

本病以自觉心跳不安,时作时止或终日悸动。重证稍劳即加重,不能平卧。多伴胸闷、气短,或心烦不寐,易出汗、头晕、乏力。可因精神紧张、惊恐、劳累、天气过冷而发作等特点。应与胸痹相鉴别。本病初起,治疗及时,比较容易恢复。若失治或误治,病情亦可由轻转重,由实转虚。如年迈体衰,心病及肾,真气亏损者,治疗较难,恢复亦慢。所以掌握心悸发生的时间长短以及服药后病情的转归,是好转还是恶化,是极为重要的。

参考书目:李佃贵主编.中医学.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03

心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