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泽兰
名称
Herba Lysionoti
黑乌骨(《植物名实图考》),石豇豆(《草木便方》),石泽兰、大姜豆、小泽兰(《分类草药性》),岩豇豆、岩茶(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),岩泽兰(《贵阳民间药草》),岩石兰、巴岩草,肺红草、蜂子花、瓜子草、石花(《湖南药物志》),接骨生、山泽兰、千锤打、产后茶(《广西药植名录》)。
山泽兰的种植和炮制
来源
本品为苦苣苔科植物石吊兰的全草。夏、秋二季叶茂盛时采割,除去杂质,晒干。
【原形态】
石吊兰,常绿小灌木。茎长7-30cm,有匍匐茎,常攀附于岩石上,不分枝或少分枝,幼枝常具短毛。叶对生或3-5叶轮生;有短柄,长1-5mm;叶生革质,形状弯化较大,线形、线状披针形、狭长圆形或倒卵状长圆形,长1.5-5.8cm,宽0.4-1.5(-2)cm,先端急尖或钝,基部钝,宽楔形或的圆形,边缘在中部以上或上部有少数牙齿或小齿,有时近全缘,两面无毛,侧脉不显。花单生呀2-4朵集生成聚伞花序状,顶生或腋生;花序梗纤细;苞片小,披镖形;花萼5深裂,裂片线关三角形;花冠白色或淡红以或带淡紫色条纹,长3.5-4.8cm,檐部二唇形,上唇2裂,下唇3裂;能育雄蕊2,花药相连退化雄蕊2;花盘杯状,4裂;雌蕊长2-3.4cm,内藏;子房线形,花柱短,柱头弯。蒴果线形,长5.5-9cm,宽2-3mm。种子纺锤形,长不及1mm,先端具长毛。花期7-10月,果期9-11月。
【生境分布】
- 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300-2000m的丘陵、山地林中或阴处石岩上或树上。
- 资源分布:分布于江苏、浙江、安徽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等地。
性状
茎呈圆柱形,长短不一,直径2-5mm,表面灰褐色或灰黄,有粗皱纹,节略膨大,节间长短不一,有叶痕及不定根,质脆易折,断面不整齐,黄绿色。叶轮生或对生,多已胶落,完整叶片展平后呈长圆形至条形,长12-15mm,宽3-16mm,先端钝尖,叶上半部有疏锯齿,边缘反卷,厚革质;叶面草绿色,叶背黄绿色,主脉下陷,北面凸起。气微,味苦。
【性味与归经】
味苦;辛;性平。归肺经。
【功能与主治】
祛风除湿,化痰止咳,祛瘀通经。主治风湿痹痛,咳喘痰多,月经不调,痛经,跌打损伤。
山泽兰的效果
功效
本品为苦苣苔科植物石吊兰的全草。主治风湿痹痛,咳喘痰多,月经不调,痛经,跌打损伤。
用法用量
- 内服:煎汤,9-15g;或浸酒服。
- 外用:适量,捣敷;或煎水外洗。
注意禁忌
《广西本草选编》:孕妇忌服。
山泽兰的药方
- ①治腰、四肢痛:石吊兰、杜仲各三钱。水煎服。(《湖南药物志》)
- ②治热咳:岩豇豆、青鱼胆草、岩白菜各五钱。水煎服。(《贵阳民间药草》)
- ③治跌打损伤:石吊兰五钱,水煎,兑酒服;外用捣烂敷伤处。(《湖南药物志》)
山泽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