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分类与分期

疾病的正确分期,对其治疗和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。

  由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,加上临床上很难确定子宫内膜异位的程度,因此也限制了准确和合理的分期,给治疗带来了困难。近年来,由于使用腹腔镜可直接窥视盆腔内病变,准确了解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变的程度和范围,因而有关于宫内膜目位症的手术、临床分期受到重视,这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预后判断,提供了有力的依据,现选择几种分类与分期方法供参考。  

  1.Huffman分期法:1951年Huffman根据内膜异位症的解剖部位进行分期。他是第一位主张按分期进行治疗的学者。用该方法对300例患者分期,研究保守性手术的受孕率与疾病分期的关系。结果是:I期和H期患者术后的妊娠率是47%,故Huffman主张对Ⅰ期、Ⅱ期和部分Ⅲ期患者保留生育功能。  

  2.Acosta分期法:Acosta分期法的前提是:子宫内膜异位症导致的。孕,手术后的妊娠率主要取决于发现疾病时的严重程度。对107例保守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分析。根据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部位、分布、瘫痕、黏连情况分轻、中、重三期。三期患者手术后的妊娠率分别是75%、50%和33%。它在疾病的分期和预后之间建立了一种直接的相关性。
    
  3.Kistner分期法:19777年xistner和同事们也提出一种分期方案,此方案是基于该病的自然病程,从腹膜种植到卵巢受累,然后是输卵管受累,最后是播散到整个盆腔。黏连程度是根据腹腔手术下是否易于分离来定性的,盆腔外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对生育力没有影响,没有考虑在内。
   
  4.Buttram扩大分期法:1978年,Buttram通过修改Acosta的分期法文提出了二扩大的分期法,该方案较以往的任何分期方法都要详细和精确。不仅考虑到单、双侧,还
设计了一个表使之回复到1973年的Acosta分期法。

  5.Cohn分期法:1979年Cohn根据腹腔镜检查结果提出一个新的分期法包括了远处病灶的类型,它的创新是补充了子宫腺肌症,把它作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严重类型。

  6.美国生育协会分期法:由于以上分期法没有一种能得到广泛的认可,为此,美圈生育协会(Am6rican Fertility Society,AFS)于1979年提出以评分法作为依据的分期方法。具体是:在剖宫产探查或腹腔镜的直视下,详细观察内膜异位病灶的大小、部位、黏连 程度以及有无卵巢内膜异位症囊肿等加以评分,然后根据得分数总和进行临床分期。

  7.美国生育协会修正分期法:分期法将陶氏腔是否封闭作为一个重要评分依据,此分期法重视对生育预后的评价。Buttram的临床报告支持该分期法,陶氏腔部分封闭的患者,外科手术后的妊娠率是68%,而完全封闭的妊娠率是36%。程度以及有无卵巢内膜异位症囊肿等加以评分,然后根据得分数总和进行临床分期。

  子宫内膜异位虽分期繁多,但目前仍缺少一个理想的分期法。1998年,在加拿大第六届世界子宫内膜异位症研讨会上,参加者认为目前应用的美国生育协会修正分期法(AFS—r)有一定缺陷,主要是分期法所存在的不足。
   
  1.增加对疼痛的描述,而这一点正是现有的分期法所存在的不足。

  2.须增加包括病灶累及范围、子宫内膜异位囊肿评分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颜色、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大小、腹腔内积血量以及诸如经前出血等症状。  

  3.非临床参数如生化指标、内分泌的指标、腹腔液体量、血液标记及遗传因素等。

  4.分期应扩展到腹膜后的子宫内膜异位症。

  5.临床医师的描述包括累及腹腔内深部器官如子宫陷凹存在、消失及其原因等。

  6.组织学检查的必要性。  

  7.非典型性上皮变化也应为新分期的下部分。  


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分类与分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