垂花香薷
名称
黄药(《云南思茅中草药选》),大黄药,一号黄药、吊吊黄、小香薷(《红河中草药》)。
垂花香薷的种植和炮制
来源
为唇形科植物垂花香薷的全草。夏、秋采收,洗净,阴于;或鲜用。
【原形态】
半灌木,高1-2m。全株芳香。枝四棱形,被郑曲微柔毛及腺点。叶对生;叶片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,长6-18cm,宽1.6-4.3cm,先端渐长尖,基部楔形,边缘具细锯齿,上面脉上被疏柔毛,下面密布腺点。轮伞花序有花6-12朵组成假穗状花序,顶生和腋生,长5-15cm,长者常下垂,位于假穗状花序下部的轮伞花序较疏离,向上渐次靠近;苞片线形或线状长圆形;序轴被柔毛;花萼名贵形,长约3mm,外面密被腺点,萼齿5,钻形;花冠白色,长约5.5mm,上唇直立,先端微缺,下唇3裂,中裂片近圆形,侧裂片半圆形;雄蕊4,前对较长,微伸出,花丝无毛,花药2室;子房4裂,花柱稍长于雄蕊,柱头2浅裂。小坚果长圆形,长约1.3mm,腹面具棱,棕色。花期9-11月,果期10-翌年1月。
【生境分布】
- 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100-2400m的湿润肥沃土壤、山谷边、开旷山坡、匾地、林缘或灌丛间。
- 资源分布:分布于云南东南部、南部或西部等地。
性味
辛,凉。
性状
全草多截成30cm左右的小段。茎呈方柱形,节稍膨大,表面暗紫红色;幼枝疏被白色柔毛;质脆,易折断,断面边缘黄白色,髓部白色。叶对生,多皱缩破碎;完整者展平后呈披针形,长7-20cm,宽1.5-5cm,先端渐尖,基部楔形或圆,边缘有细锯齿,上面脉上有糙毛,下面密生小油点,叶柄长0.2-0.5cm。可见顶生或腋生的假穗状花序,花黄白色,萼筒钟形。小坚果倒卵形。气香,味微辛、凉。以叶多、香气浓者为佳。
垂花香薷的效果
功效
为唇形科植物垂花香薷的全草。用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,感冒,扁桃体炎,支气管炎,肺炎,疟疾;外用治乳腺炎,外伤感染。
主治
清热解毒,截疟。用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,感冒,扁桃体炎,支气管炎,肺炎,疟疾;外用治乳腺炎,外伤感染。
用法用量
- 内服:煎汤,9-15g,大剂量30-60g。
- 外用:适量,干品煎水先;或鲜品捣敷。
【各家论述】
《云南思茅中草药选》:祛风散寒,解热止痛。治疟疾,流感,感冒,咽喉炎,扁桃体炎。
垂花香薷的药方
- ①防治炭疽病、流行性感冒:大黄药(干品)三至五钱,煎汤服。(《红河中草药》)
- ②治风湿关节痛:大黄药(干品)三至五钱,煎汤服。外用鲜品捣烂酒炒热敷。(《红河中草药》)
垂花香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