呕吐
呕吐又名呕逆,是一个症状,由于胃失和降,气逆于上,胃中之物从口吐出的病证。以有声有物谓之呕,有物无声谓之吐,有声无物谓之干呕,其实呕与吐往往同时并见,故统称呕吐。
现代医学中的急性胃炎、贲门痉挛、幽门痉挛或梗阻、胰腺炎、胆囊炎、肝炎、神经性呕吐、心因性呕吐、胃黏膜脱垂症、肠梗阻、尿毒症、颅脑疾病以及一些急性传染病等,以呕吐为主症时,均可参考本篇辨证论治。
【病因病机】
1.外邪犯胃
外感风、寒、暑、湿之邪,或感受疫疠秽浊之气,侵犯胃腑,以致胃失和降发生呕吐。
2.饮食不节
暴饮暴食,或多食生冷油腻之物,或误食腐败不洁之食,致使胃气不降反而上逆,发生呕吐;若水谷不化,脾胃运化失司,成湿酿痰,积于中脘,亦可引起呕吐。
3.情志不和
忧思恼怒,肝失条达,横逆犯胃,胃失和降,导致呕吐。
4.脾胃虚弱
中阳不振,胃失和降;胃阴不足,胃失润降,均可发生呕吐。
【辨证论治】
1.外邪犯胃
- 主症:突然呕吐,伴有恶寒发热,头痛肢楚,胸脘满闷。舌苔薄白或黏腻,脉浮。
- 治法:解表和胃。
- 方药:藿香正气散。风寒加荆芥、防风;暑湿去苏叶,加黄连、香薷、佩兰、荷叶;感受秽浊之气,服用玉枢丹。
2.饮食停滞
- 主症:呕吐酸腐,吐后方快,或食后脘腹胀满,嗳气厌食,大便秘结或溏而腐臭。舌苔腐腻,脉象滑实。
- 治法:消食导滞。
- 方药:保和丸。腹胀便秘加大黄、厚朴、枳实。
3.痰浊内阻
- 主症:呕吐涎沫,胸闷不适,不欲饮食,头眩心悸。苔白腻,脉滑。
- 治法:温化痰饮。
- 方药:苓桂术甘汤、小半夏加茯苓汤加减。出现胸膈烦闷,口苦,心烦不寐,恶心呕吐者,可改用黄连温胆汤。
4.肝气犯胃
- 主症:呕吐吞酸,嗳气频频,胸胁胀满,烦闷不舒,常因情志不畅而加重。舌边红,舌苔薄腻或微黄,脉弦。
- 治法:疏肝和胃。
- 方药:四七汤合左金丸加减。若肝郁化热,心烦口渴者,加竹茹、黄芩、芦根。
5.脾胃虚弱
(1)中阳不足
- 主症:饮食稍多即吐,时发时止,纳呆,腹胀,面色咣白,倦怠乏力,四肢欠温,大便溏薄。舌淡脉弱。
- 治法:温中降逆。
- 方药:香砂六君子汤合理中汤。呕吐清水较多,脘腹冷胀,四肢清冷者,加附子、肉桂;胃虚气逆者,改用旋覆代赭汤。
(2)胃阴不足
- 主症:时作干呕或呕吐量少,口燥咽干,胃中嘈杂,似饥而不欲食。舌红少苔,脉多细数。
- 治法:滋养胃阴。
- 方药:麦门冬汤加味。若大便燥结,舌红无苔者,加生地、玄参、天花粉、芦根。
【其他疗法】
1.常用中成药
香砂养胃丸,适用于脾胃虚寒型患者,口服,每次9g,每日2次。
2.针灸疗法
- 主穴:中脘、内关、足三里。
- 配穴:外邪加外关、合谷;饮食积滞加下脘、内庭;肝气郁结加阳陵泉、太冲;虚寒加脾俞、章门。虚寒者针刺用补法加灸,余用泻法。
【预防护理】
- 1.避免风寒暑湿之邪或秽浊之气的侵袭,避免精神刺激,避免进食腥秽之物,不可暴饮暴食,忌食生冷、辛辣、香燥之品。
- 2.呕吐剧烈者应卧床休息。
本病以呕吐食物、痰涎、水液等物,或干呕无物为主症,常伴胃脘不适、恶心、泛酸嘈杂等证,多因气味、情志、冷热不调诱发,应与呃逆相鉴别。呕吐当分虚实两类。一般暴病呕吐多属邪实,治宜祛邪为主。久病呕吐多属正虚,治宜扶正为主。凡正虚呕吐,多起于病后,反复发作,时作时止,每因饮食不慎或微劳即发。如迁延日久,必会影响水谷精微的吸收,导致化源不足,加剧病情。
参考书目:李佃贵主编.中医学.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03
呕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