风眩第四/卷十四 小肠腑方(凡七类)
(论一首 方九首 灸法一首 食禁一首)
前卷既有头面风方,风眩不当分出,盖以此是徐嗣伯方,不可以余方相杂,故此特立风眩方条,专出徐氏方焉。
徐嗣伯曰∶余少承家业,颇习经方名医要治,备闻之矣。自谓风眩多途,诸家未能必验,至于此术,鄙意偏所究也,少来用之,百无遗策,今年将衰暮,恐淹忽不追,故显明证论,以贻于后云尔。夫风眩之病起于心气不定,胸上蓄实,故有高风面热之所为也。痰热相感而动风,风火相乱则闷瞀,故谓之风眩。大人曰癫,小儿则为痫,其实则一。此方疗治万无不愈,但恐证候不审或致差违,大都忌食十二属肉。而奔豚为患,发多气急,气急则死不可救,故此一汤是轻重之宜,勿因此便谓非患。所治风眩汤散丸煎共有十方,凡人初发宜急与续命汤,困急时但度灸穴,便火针针之无不瘥者,初得针竟便灸最良,灸法次列于后。余业以来三十余年,所救活者数十百人无不瘥矣,后人能晓此方,幸勿参以余术焉。
续命汤
治风眩发则烦闷无知,口沫出,四体角弓,目反上,口噤不得言方。
竹沥(一升二合) 生地黄汁(一升) 龙齿 生姜 防风 麻黄(各四两) 防己(三两)石膏(七两) 桂心(二两) 附子(三分)
上十味 咀,以水一斗煮取三升,分三服。有气加附子作一两,紫苏子五合,橘皮半两
奔豚汤
治气奔急欲绝方。
吴茱萸(一升) 石膏 人参 半夏 芎 (各三分) 桂心 芍药 生姜(各四分) 生 葛根 ?
上十二味 咀,以水七升,清酒八升,煮取三升,分三服。
防己地黄汤
治言语狂错,眼目霍霍或言见鬼,精神昏乱方。
防己 甘草(各二两) 桂心 防风(各三两) 生地黄(五斤,别切,勿合药渍,疾小轻二斤)
上五味 咀,以水一升渍一宿,绞汁,着一面取滓着竹箦上,以地黄着药滓上。于五斗米下蒸之,以铜器承取汁,饭熟以向前药汁合绞取之,分再服。
薯蓣汤
治心中惊悸而四肢缓,头面热,心胸痰满,头目眩冒如欲动摇方。
薯蓣 麦门冬 人参(各四两) 芍药 生地黄 前胡(各八分) 枳实 远志 生姜(各三分)?合)
上十六味 咀,取江水高举手扬三百九十下,量取三斗煮米减一斗,纳半夏复减九升,去滓,下药煮取四升,分四服。无江水处以千里东流水代之。
防风汤
服前汤后四体尚不凉,头目眩转,服此汤大胜,宜常服。但药中小小消息随冷暖耳,仍不除瘥者根据此方。
防风 石膏 人参 赤石脂 生姜 龙骨 寒水石 白石脂 茯苓(各三分) 桂心(二分) 紫石
上十一味 咀,以水八升煮取三升,分三服。凡用井花水取清净也,今用江水者无泥沙秽源泉,远涉顺势,归海不逆上流,用以治头必归于下故也。
薯蓣丸
治头目眩冒心中烦郁,惊悸狂癫方。
薯蓣(二十八分) 甘草(二十分) 鹿角胶(《金匮》作阿胶) 大豆黄卷 桂心(各七分)药 白术(各六分) 柴胡 桔梗 茯苓 杏仁 川芎(各五分) 白蔹 干姜(各三分) 大枣(一百枚取膏)
上二十二味为末,枣膏和白蜜,丸如弹丸,先食服一丸,日三。
薯蓣煎
薯蓣(二十分) 甘草(十四分) 泽泻 人参 黄芩(各四分) 当归 白蔹 桂心 防风 姜 蜀椒(各二分,以上二十味并用捣筛) 生地黄(十八斤捣绞取汁,煎令余半) 獐鹿髓 鹿角胶(各半斤) 麻子仁(研) 蜜(各三升) 大枣(八十枚) 桑根白皮(五升,忌冈上自出土者大毒,大忌近篱屋垣墙下,沟渎边者,皆不中用也。)
上二十七味,以清酒二斗四升煮桑白皮麻子仁大枣得一斗,去滓,次下地黄汁鹿胶髓蜜煎减半,纳诸末并煎令可丸如鸡子黄大,饮服一枚,日三,稍加至三丸。
天雄散
治头目眩晕屋转旋倒方。
天雄 防风 川芎 人参 独活 桂心 葛根(各三分) 莽草(四分) 白术 远志 薯蓣茯神 山茱萸(各六分)
上十三味治,下筛,先食以菊花酒服方寸匕,日三,渐加至三匕,以知为度。(菊花酒法
人参丸
治心中恍惚不定方。
上党人参 鬼臼 铁精 牛黄 雄黄 大黄 丹砂 菖蒲 防风(各一两) 蜥蜴 赤足蜈蚣(各一枚)
上十一味为末,蜜丸如梧子大,用前菊花酒服七丸,日三夜一,稍加之。合药勿用青纸,忌见妇人、青衣人、丧孝不具足人及浊秽六畜鸡犬等。
灸法
其法以绳横度口至两边,既得口度之寸数,便以其绳一头更度鼻,尽其两边两孔间,得鼻度之寸数,中屈之,取半,合于口之全度中屈之。先觅头上回发当回发灸之,以度度四边左右前后,当绳端灸,前以面为正,并根据年壮多少,一年凡三灸,皆须疮瘥。又灸壮数如前,若连灸火气引上,其数处回发者,则灸其近当鼻也。若回发近额者亦宜灸,若指面为瘢则阙其面处,然病重者,亦不得计此也。
食禁
十二属相肉物皆不得食,其为药则牛黄龙骨齿用不可废。
风眩第四/卷十四 小肠腑方(凡七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