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伤发热
凡因气血阴阳亏虚,脏腑功能失调,导致的发热,为内伤发热。内伤发热一般以低热为多见,有时也可见高热,也有患者自觉发热而体温正常。
现代医学中的功能性低热、结核病、血液病、内分泌疾病、结缔组织疾病、肿瘤及某些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发热或原因不明的发热,可参考本篇辨证论治。
【病因病机】
1.阴精亏虚
素体阴虚,或热病日久,耗伤阴液,或误用、过用温燥药物等,导致阴精亏损,阴虚则阳盛,水不制火,阳气偏亢而引起发热。
2.中气不足
由于劳倦过度,饮食失调,或久病失于调养,以致中气不足,阴火内生,虚阳外越而引起发热。
3.肝气郁结
情志抑郁,肝气不能条达,气郁化火而发热,或因恼怒过度,肝火内盛,以致发热。此种发热与情志密切相关。其发病机制,正如丹溪所云"气有余便是火"。
4.瘀血阻遏
因情志不遂而气滞,或劳倦过度而气虚,或外伤肌肤而出血等原因,均可导致瘀血内停,瘀血阻滞经脉,气血运行不畅,郁久化火故而引起发热。
5.湿郁发热
由于饮食失调,忧思气结等而使脾胃受损,运化失职,以致湿邪内生,郁而化热,进而引起内伤发热。
【辨证论治】
1.阴虚发热
- 主症:午后潮热,或夜间发热,不欲近衣,手足心热,烦躁,少寐多梦,盗汗,口干咽燥。舌质红,或舌有裂纹,舌少苔或无苔,脉细数。
- 治法:滋阴清热。
- 方药:清骨散。盗汗加牡蛎、浮小麦;阴虚甚者加玄参、生地、白芍;失眠多梦加酸枣仁、柏子仁;头晕神疲加黄精、五味子。
2.气虚发热
- 主症:发热常在劳累后发作或加剧,热势或低或高,神疲乏力,自汗,易患感冒,食少便溏。舌质淡,苔薄白,脉细弱。
- 治法:益气健脾,甘温除热。
- 方药:补中益气汤。自汗甚者加牡蛎、浮小麦;脾虚湿盛,胸闷脘痞者,加苍术、厚朴;时冷时热,汗出恶风者,加桂枝、白芍。
3.肝郁发热
- 主症:发热多为低热或潮热,热势随情绪波动而起伏,平素性情急躁易怒,精神抑郁,胸胁胀闷,口干而苦。舌红,苔黄,脉弦数。妇女常见月经不调,经来腹痛或乳房发胀。
- 治法:疏肝理气,解郁泻热。
- 方药:丹栀逍遥散加减。气郁甚者加香附、青皮;热象明显去白术,加黄芩、龙胆草;妇女月经不调加泽兰、益母草。
4.瘀血发热
- 主症:午后或夜晚发热,或自觉身体某些部位发热,口燥咽干但不欲多饮,躯干或四肢有固定疼痛处或肿块,面色晦黯或萎黄。舌质青紫或有瘀斑,脉弦或涩。
- 治法:活血化瘀。
- 方药:血府逐瘀汤。发热较甚加秦艽、白薇、丹皮;肢体疼痛加丹参、延胡索。
5.湿郁发热
- 主症:低热,午后热甚,胸闷脘痞,头身沉重,不思饮食,渴不欲饮,呕恶,大便溏薄。舌苔白腻,脉濡数。
- 治法:利湿清热。
- 方药:三仁汤。呕恶加竹茹、藿香:陈皮;寒热如疟、胸胁苦满者,加柴胡、青蒿、黄芩。
【其他疗法】
1.常用中成药
养阴退热丸,适用于阴虚发热者,每次1丸,每日2~3次。
2.针灸疗法
- 阴虚发热:三阴交、太溪、大椎;
- 气虚发热:足三里、合谷、百会、曲池、丰隆;
- 肝郁发热:足临泣、太冲;
- 瘀血发热:委中放血、三阴交、大椎放血拔罐。
【预防护理】
- 1.及时治疗外感发热及其他疾病。
- 2.保持精神愉快,避免过度劳累,注意调节饮食等,有助于预防内伤发热。
- 3.避风保暖,防止感受外邪,对于有自汗、盗汗的患者,尤当注意。部分长期低热的患者,在体力许可的情况下,可作适当的户外活动。
内伤发热由情志、饮食、劳倦等病因引起,临床多表现为低热,气血阴阳亏虚及脏腑功能失调是其共同的病机。本证要注意和外感发热相鉴别。在治疗上,应针对气郁、血瘀、气虚、血虚、阴虚等不同证候而立法遣方,切忌一见发热便用辛散或苦寒之品。
参考书目:李佃贵主编.中医学.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03
内伤发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