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风

中风又名卒中,是以突然昏仆,不省人事,伴口眼歪斜,半身不遂,语言不利,或不经昏仆而仅以喎僻不遂为主症的一种疾病。本病常见于中老年人,多发于冬春两季,是一种发病率高,病死率高,致残率高,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。

现代医学中的急性脑血管病,出现中风表现者,可参考本病证辨证治疗。

【病因病机】

1.年老体弱,积损正衰

年老体弱,或久病气血亏损,元气耗伤,脑脉失养。气虚则血运无力,血流不畅,而致脑脉瘀滞不通;阴血亏虚则阴不制阳,内风动越,携痰浊、瘀血上扰清窍,突发本病。

2.烦劳过度,阳气暴张

烦劳过度,易使阳气升张,引动风阳,内风旋动,则气火俱浮,或兼夹痰浊、瘀血上壅清窍脉络。

3.脾失健运,痰浊内生

过食肥甘醇酒,致使脾胃受伤,脾失运化,痰浊内生,郁久化火,烁津成痰,痰瘀互结,携风阳之邪,窜扰经脉,发为本病。

4.情志过极,五志所伤

七情失调,肝失条达,气机郁滞.血行不畅,瘀结脑脉;或肝阳暴张,或心火暴盛,风火相煽,血随气逆,上冲犯脑而发本病。

【辨证论治】

(一)中经络

1.络脉空虚,风邪人中

2.肝肾阴虚,风阳上扰

3.肝阳暴亢

4.风痰阻络

5.痰热腑实

(二)中脏腑

1.闭证

主要症状是突然昏仆,不省人事,牙关紧闭,口噤不开,两手握闭,大小便闭,肢体强痉。根据有无热象,又有阳闭和阴闭之分。

(1)阳闭

(2)阴闭

2.脱证

3.后遗症

(1)半身不遂

①气虚血瘀,脉络瘀阻

②肝阳上亢,脉络瘀阻

(2)语言不利

(3)口眼歪斜

【其他疗法】

1.常用中成药

2.针灸疗法

【预防护理】

1.对年龄在四旬以上,经常出现头痛、眩晕、肢麻、肉瞤,以及一时性语言不利等症,多属中风先兆,必须加强防治。除应针对病因病机给予药物防治外,还应注意生活调摄。平时适当进行锻炼,如太极拳、气功等,以增强体质,提高防治效果。

2.加强护理是提高临床治愈率,减少合并症,降低死亡率的重要环节。在做好一般护理的基础上,要根据各证候的病机特点重视辨证施护。急性期病人宜卧床休息,同时密切观察病情,重点注意神志、瞳神、气息、脉象等情况,若体温超过39°C,可物理降温,并警惕抽搐、呃逆、呕血及虚脱等变证的发生。保持呼吸道通畅,防止肺部感染。待病人神志清醒后,言语謇涩或不语者,即当进行语言训练。病情稳定后,可配合推拿及功能训练,并指导病人自我锻炼,促进患肢功能的恢复。

中风以半身不遂,口舌歪斜,语言不利,偏身麻木为主症,甚则神志昏蒙或昏迷,应与痫证、厥证相鉴别。中风一病,病位在脑,病机较为复杂,常涉及心、肝、肾、脾以及经络、血脉。其病因,以内伤积损为主,即脏腑失调,阴阳偏胜。临床常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两大类。中经络,一般无神志改变而病轻;中脏腑,常有神志不清而病中。真中,是由脉络空虚,风邪入中经络引起;类中是由阳化风动,气血上逆,夹痰夹火,流窜经络,蒙蔽清窍而成。本病多见于年迈之人,年逾四旬以后,阴气自半,气血渐衰,偶因将息失宜,或情志所伤等诱因,有如巍峨大厦,而基础不固,一遇大风,则颓然崩倒。一旦发病,大多难于治疗。尤其卒中昏迷,预后不佳;后遗诸证亦往往不能短期恢复和完全恢复,且有复中的可能,如复中病情重者其预后更差。

参考书目:李佃贵主编.中医学.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03


中风